古语有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
七月的阳光把宁波江北湾头社区的路牌晒得发烫,我们抱着装满银杏果和细银线等的纸箱,站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时,手心的汗浸湿了身着的T恤。这是实践活动的第一天,要为一场老年人耳饰制作活动找场地、邀参与者、搭起第一座沟通的桥,心里像揣着只不安分的小雀。
服务中心的玻璃门滑开时,一阵凉意裹着消毒水的淡香涌出来。负责接待的社区工作人员带领着我们往三楼走,楼梯转角的宣传栏里,贴着社区合唱团的演出照片,老人们的笑脸在阳光下亮得晃眼。“这边有两间空房,你们自己挑。”她推开第一扇门,这是一间专门举办活动的活动室,室内的设施齐全完美;隔壁房间的木地板泛着柔光,十二张方桌沿墙摆成圈,“我们可以选择把工具放在这间屋子。”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我们已经开始想象老人们围坐在这里的模样。搬桌子时发现墙角堆着折叠椅,蓝色的椅面有些褪色,却干净得没有一点灰尘。社区工作人员指着窗台的绿萝说:“上周刚换的土,你们浇水时记得别浇太多。”她转身又抱来一摞浅蓝色桌布,“这是去年包粽子剩下的,铺着干活干净。”指尖触到布料的瞬间,忽然觉得这场实践不只是完成任务,更像是接过了一份被认真对待的温暖。
社区花园里的凉亭下,几位老人正围着石桌摆象棋。我们蹲在旁边铺开设计图,银杏果耳饰的样图在阳光下微微发亮。穿灰布衫的老爷爷推了推老花镜,伸手捏起颗标本果:“这东西我家院子里掉一地,还能做成首饰?”他的指尖带着泥土的温度,轻轻蹭过果壳上的纹路。旁边纳凉的老奶奶们凑过来看,有人从布包里掏出老花镜戴上,有人扯着同伴的袖口小声嘀咕,很快就有七位老人在我们的登记表上写下名字,字迹有的娟秀有的遒劲,像开在纸上的各色小花。
![]()
往回走时,遇见挎着菜篮的阿婆在单元门口择菜。我们递上宣传单,她把择好的空心菜放进篮子,用围裙擦了擦手才接过。“银杏果做的耳饰?”她眯着眼看了半天,忽然抬头笑起来,“我孙女上周还说要给我买新耳环呢。”阳光穿过她鬓角的白发,在宣传单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一刻忽然明白,所谓沟通,不过是把彼此的期待,放在同一个光亮的地方。
暮色漫进活动室时,我们已经把桌布铺得平平整整。窗外的蝉鸣渐渐低下去,桌上的银杏果标本反射着最后一点天光。纸箱角落里,不知谁落了片新鲜的银杏叶,叶脉在灯光下清晰得像条通往未来的路——我们知道,这场关于手作与陪伴的故事,才刚刚写下第一笔。
文章来源:宁波财经学院银龄织梦·衣暖桑榆暑期社会实践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