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耳光与拳脚之下,内蒙古一名初中女生在一个多月内被同学殴打13次,警方确认了殴打事实,学校和教育局却坚称这不属于校园霸凌。
近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一名初中女生小郝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她在班级和走廊里被同学殴打13次,这些行为已被警方调查确认。
然而,面对这样的暴力行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回应却是“不存在校园霸凌”,理由是打人者“不存在蓄意伤害的情况”。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13次殴打,为何不算霸凌?
来自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的王女士向媒体反映,她的女儿小郝曾在额尔古纳第二中学被同学高某多次殴打。
报警后,警方查明的事实令人震惊:仅2025年5月7日至6月20日这一个多月期间,高某就在班级和班级外的走廊内共计殴打了小郝13次。
额尔古纳市公安局7月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确认了这一事实,打人同学高某被处15天拘留,但因未满16岁不予执行。
然而,涉事的额尔古纳第二中学相关负责人却表示,学校事后成立了校园欺凌防治委员会,研判后认为不属于校园欺凌事件。
校方的解释是:“小郝和高某在学校关系很好,经常一起上下学、吃饭,两人确实发生过肢体冲突,但很快就会和好。”
小郝已被确诊精神分裂,她的病情和被打有无直接因果关系,暂时很难判断,家长或许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
02 法律如何界定校园霸凌?
究竟什么是校园欺凌?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第三款,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关键在于“蓄意或恶意”。校方认为高某不存在蓄意伤害的情况,因而认定不属于霸凌。
但一个多月内13次殴打,若不是蓄意,又该如何解释?
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文山边境管理支队茨竹坝边境派出所近日开展的“反校园欺凌”宣传活动,明确将“肢体冲突”列为校园欺凌的形式之一。
 ![]()
03 校园霸凌的四种形式
校园欺凌不止是肢体暴力。校园欺凌主要包括四类形式:肢体冲突、语言侮辱、孤立排挤、网络造谣。
这四类行为都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而小郝遭遇的正是其中的肢体冲突。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2025年10月,江西鄱阳县,一名12岁男生因琐事与同学产生矛盾,后遭多名(11-14岁) 学生围殴,鉴定为轻伤。
 ![]()
2025年9月,广西梧州市,一名中学女生在宿舍内被多名同学扇巴掌、脚踩头、泼水;该校此前还有一名男生在宿舍被多人用拖鞋殴打头部。
 ![]()
2025年4月,辽宁沈阳市,一名17岁女生在校外地下通道被多名外校学生围殴,事后施暴者竟开直播分享经历,并以6.6元的价格售卖殴打视频。
 ![]()
17岁女孩遭霸凌,施暴者扬言“未满14岁不予处罚”?警方回应
04 为何学校不愿承认霸凌?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学校和教育局都不愿意承认这是校园霸凌?
一方面,可能如校方所说,他们认为两人关系亲密,这些冲突只是“打闹”而非“欺凌”。
但另一方面,认定校园霸凌后学校可能面临的责任也不容忽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一起法院审理的案例中,学校因没有对课间加以必要的严格管理,被认定存在过错,最终承担了30%的赔偿责任。
 ![]()
 ![]()
05 防范校园霸凌,各方都在行动
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各方都在采取措施。
云南省文山边境管理支队茨竹坝边境派出所走进辖区学校,开展以“反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教给学生们“不沉默、不激化、会求助”的核心建议。
莫旗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团队走进校园,开展“新法护航·对校园欺凌说不”专题宣讲活动,详细讲解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这些活动直击校园欺凌治理痛点,拆解欺凌的真实面目,讲透法律硬规矩,明确各方责任链。
 ![]()
06 年龄不再是“护身符”
许多人认为未成年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种误解。
14至16周岁一年内二次违法、16至18周岁初次违法但情节恶劣等情形可执行拘留。未达处罚年龄者也将面临矫治教育、专门学校矫治等措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下调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对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应当负刑事责任。
07 如何构建反霸凌防线?
根除校园欺凌,需要的不是“出事才查”,而是常态化、制度化的预防机制。
学校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早期预警、快速响应和强制报告制度;教师需提升敏感度,杜绝“小事化了”的侥幸心理。
家长要做好家庭教育,通过日常沟通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社会也应保持监管力度,督促学校加强管理。
专家建议,治理校园欺凌需公安、社区、学校、监护人之间紧密联动,建立校园、社区全覆盖的校园欺凌预警、巡逻、教育、管控机制,分级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小郝如今被确诊为精神分裂,她的母亲王女士希望追究打人同学和学校的责任。而校方和教育部门那句“不属于校园霸凌”的认定,显得如此苍白。
法律条款清晰,事实认定明确,为何校园霸凌的认定依然如此艰难?这背后是责任归属的推诿,还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淡薄?
每一个类似案例都在叩问:我们的校园安全防线,到底还有多少漏洞需要弥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