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几年年代剧总是被搬上荧幕,
里面经常出现90年代的打工妹,
她们往往生活光鲜、穿着时髦。
![]()
但两位外国摄影师早已真实记录,
这或许才是那个年代的打工妹,
目前已经引起无数的回忆与共鸣!
![]()
一、真实记录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用镜头记录下一组影像,这些照片把我们拉回到1997到1998年,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遥远的年代,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又在春节时分如候鸟般返回故乡。
![]()
沃尔夫没有选择拍摄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城乡交界处的人与土地,他出生于1954年,来自德国慕尼黑,后来定居于中国香港,这位外国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社会变迁中那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
在他的镜头下两个穿着粉红色大衣的少女站在泥泞的村道上,她们的大衣款式新颖,颜色鲜亮,但是却与身后斑驳的土墙背景形成强烈对比,不过左边圆脸姑娘的眼神里还保留着一丝淳朴,而右边姑娘的站姿已带着从城里学来的姿态。
![]()
两人脚上时髦的皮鞋上还沾着一些泥点,这些既是他们刚刚才走过乡路的证明,也是他们对于骨子里面身份的认同,这身打扮在当时的农村堪称时髦,仿佛就在告诉乡亲们:我们在城里过得不错。
![]()
另一张照片里一对年轻兄弟穿着笔挺的西装,西装熨烫得棱角分明,领口也是扣得严严实实,就像是特意为回乡准备的“行头”,其中一人指间还夹着香烟,眉宇间透着十足的自信,另一个则是双手插兜,站得笔直。
![]()
两位男士“衣锦还乡”的自豪之情似乎掩饰不住,但是他们脚上的黑皮鞋同样沾着泥土,不过这泥土反而成了他们真正回到家乡的印证,而且在那个年代这样一身打扮回乡的年轻人,往往会被同村的乡亲们认为在城里有了出息。
![]()
三个并排站立的女孩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套装,脚上也是当时流行的塑料凉鞋,还有两个女孩特意把裤腰带系在衣服外面,这可是九十年代一度流行的穿法。
![]()
她们三人脸上虽然还带一股着少女的稚气,但崭新的衣着已经暗示着她们与城市的联系,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故意将画面拍得略微倾斜,仿佛暗示着这些年轻人正处在城乡之间的过渡地带。
![]()
这些照片虽然谈不上有多么的精美,但却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状态,他们穿着城里带回的衣服站在故乡的土地上,而衣裳与环境的反差中却藏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骄傲与生涩。
![]()
如今再看这些古早的照片,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心跳,那个年代无数普通人正是这样,用他们脚上还沾着泥土的新皮鞋,一步步走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轨迹。
![]()
二、90年代打工妹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几乎人人都是耳熟能详,尤其是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广州等地,更是成为了无数农村青年改变命运的第一站。
![]()
据统计到90年代中期,单是深圳一座城,就涌入了近800万外来务工者,其中年轻女性直接占了大半,她们大多不到二十岁,梳着高马尾,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衣服,手里还拎着红蓝条纹的蛇皮袋,就这样毅然踏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
![]()
那时候车厢里挤得转不过身,行李架上、座位底下,甚至厕所门口都蜷着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远门,所以脸上是既兴奋又忐忑,她们中间有的来自湖南山区,有的来自四川农村,几天几夜颠簸后火车终于驶进目的地。
![]()
刚下车他们或许还没看清站台模样,就被举着牌子的人引到大巴车前,那大巴破旧得漆皮都翘了起来,里面人塞得更是脚都落不了地,可那个时候却没有一个人会抱怨,比起老家一天只挣几块钱的农活,这里一个月能拿两三百块还包吃包住的工厂已经是天堂。
![]()
那时的中国正赶上改革开放浪潮,沿海城市到处都是新建的开发区,外国投资者、记者纷纷赶来,用镜头记录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摄影师伊恩·贝瑞就是其中一位,他的镜头特别关注这些打工妹,毕竟她们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符号。
![]()
进厂第一天管事的人操着广式普通话喊:“排好队!拿好行李办入职”!姑娘们便怯生生地站成排,手捏着衣角,眼睛盯着自己的旧布鞋,她们中间好多书没念完就出来了,可若不打工就只能像母亲那样,嫁人、种地、养猪,重复上一代人的命运。
![]()
厂区是高墙围起来的世界,一进门左边两栋楼是宿舍,右边一排矮房是车间,宿舍内不到二十平米的屋子要塞进十二个人,原本两个人的铺位常常要睡三个人,走道窄得侧身才能过,蛇皮袋全堆在墙角,仅有的空地还得晾着工服。
![]()
安顿下来后她们就被领进车间,那里气味刺鼻,响声震耳,流水线更是一眼望不到头,每个人分到一把剪刀、一个工号牌,从此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剪线头、踩电机、贴标签,动作慢一点,组长就敲桌子催,但只要做得好,月底就能多十块奖金。
![]()
但她们心里一直都是亮的,第一次领工资那天,好多人跑到厂门外小卖部,花五毛钱往老家拨个长途电话:“妈,我寄钱了”!挂了电话眼睛虽然都还红着,但又笑着盘算下个月要多加班,争取再往家里寄回三百块。
![]()
三、每代人的路
当时的中国处处都是蓄势待发的生机,大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立在城乡交界处,玩具厂、服装厂、电子厂的招牌在灰扑扑的街道上格外醒目,追逐浪潮的姑娘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
![]()
运气稍微好些的直接进了服装厂,起码缝纫机前坐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可分到玩具厂的就得整天一直站着组装零件,流水线一开动就忙得像陀螺一样,为了多挣加班费她们还会主动申请夜班,凌晨下工时眼皮沉得要用火柴棍才能支住。
![]()
食堂永远是厂区最热闹的地方,车间虽然平日里都特别嘈杂,但大家对于开饭铃还是很敏感,铃一响女工们便像潮水般涌向那几个小窗口,要是去得晚了就只能就着凉水啃硬馒头。
![]()
至于那些抢到自己心仪的热饭菜的幸运儿,总会小心翼翼端到墙角那台电视机前,虽然屏幕特别小还经常没有信号,但是在那个年代这家伙到底还是个稀罕物,更何况大家可能图的也就是一个吃饭的热乎劲。
![]()
午休结束的哨声总是来得太快,下午的活则是更加耗力气,很多人后腰都贴着膏药,等到下工后姑娘们又会省下饭钱,偶尔有几个手头宽裕的还会相约,去三里外的镇供销社转转。
![]()
但对大多数人每月最后那个周日是真正的节日,她们翻出压在枕下的碎花衬衫,用烧热的铁钳子来卷刘海,笑声如银铃般洒满通往城区的土路,在百货公司柜台前她们把雪花膏试了又试,但是最终却很少有人会把它直接买回家。
![]()
这些离乡的姑娘心里都亮堂着,她们不是来大城市享受的,宿舍熄灯后总有人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写写画画,有妹子把英语单词本都翻得卷起了毛边,也有妹子通过收音机学习焊接电路板。
![]()
还好岁月终究不会辜负有心人,当年在缝纫机前帮工的四川姑娘,后来在东莞开了自己的箱包厂,总爱钻研电子元件的江西妹子,如今在深圳也有了自己的三个柜台,更有人带着积攒的经验回乡,把山里的笋干卖到了省城,带着全村人一起盖起了二层小楼。
![]()
每代人有每代人自己的路要走,
那些年背着编织袋南下的姑娘们,
正是用自己的青春给时代注入了活力。
现在轮到我们也该像她们那样,
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扎下根来,
继续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信息来源:
1.搜狐网:不要被电视剧骗了,这才是真实的90年代打工妹,引起无数人共鸣!
![]()
2.网易:不要被电视剧骗了,这才是真实的90年代打工妹,引起无数人共鸣!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