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给孩子吃那么多糖了!”这句唠叨了无数遍的话,如今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2025年10月22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xposure to sugar rationing in first 1000 days after conception and long term cardiovascular outcomes:natural experiment study "的研究论文证实:在生命最初的“黄金1000天”里限制糖分摄入,将为孩子的心脏健康带来持续一生的保护伞。
![]()
一、心血管之殇:我们身边的“头号杀手”
文章开头,我们先来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全球第一: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头号致死原因。
中国3.3亿:在我国,约有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它同样是国民健康的“第一威胁”。
死亡占三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CVD死亡的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是否能在生命最早阶段就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答案是:能!而且关键窗口期比我们想象的更早。
![]()
二、“生命初期1000天”:决定一生健康的黄金窗口
这项研究的核心,聚焦于一个关键概念——“生命初期1000天”。
这1000天,指的是从母亲怀孕到宝宝出生后2岁这段时期。它被营养学和医学界公认为人体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在此期间,宝宝的新陈代谢、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都处于飞速发育和编程阶段。此时的营养状况,就像为一座大厦打下地基,将深远且持久地影响其一生的健康轨迹和对疾病的易感性。
![]()
三、研究揭秘: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天然实验”
为了探寻早期糖摄入与远期心血管健康的关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巧妙的“自然实验”。
研究背景:他们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项特殊时期——糖类供应实行配给制。这意味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一批在“生命1000天”内出生和成长的人,其糖摄入量被客观环境所限制。
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这一时期出生的人与之后糖供应恢复正常时期出生的人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追踪对比。
![]()
惊人发现:
风险大幅降低:在生命最初1000天内经历糖分限制的人,成年后罹患主要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的风险显著降低了22%。
心脏功能更佳:不仅如此,这些人在中年时期还表现出更好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他们的左心室更健康,泵血效率更高。
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小时候少吃的那口糖,真的能换来年老时一颗更强健的心脏。
![]()
四、给家长们的行动指南:如何守护孩子的“黄金1000天”
这项研究的意义绝非让我们回到“糖票时代”,而是为当下的父母,尤其是准妈妈和婴幼儿家长,敲响了警钟并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方向。
1.孕期(胎儿期):妈妈的饮食是起点
管住嘴:准妈妈应自觉减少含糖饮料、甜点、糕点的摄入。你的口味偏好,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胎儿的健康编程。
2.婴幼儿期(0-2岁):养成清淡口味的关键
坚持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天然、健康的食物,其甜味来自乳糖,且浓度适中。
辅食不加糖:为宝宝制作辅食时,坚决不添加任何糖(白糖、红糖、蜂蜜等)。利用食物本身的味道(如南瓜、红薯的天然甜味)来引导孩子的味觉发育。
警惕“隐形糖”:仔细查看食品配料表,避开果汁、乳酸菌饮料、婴幼儿饼干、磨牙棒等中的添加糖。
不将甜食作为奖励:避免让孩子形成“甜=奖励”的错误观念,从小培养其对清淡口味的喜爱。
![]()
童年味道,决定老年心跳。BMJ的这项研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健康的投资,越早开始,回报越高。在生命最初的1000天里,为孩子做出的每一个健康选择,都是在为他们未来数十年的心血管健康存入一笔宝贵的“资本”。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为了孩子能拥有一颗强健跳动的心脏,为了他们能享受一个远离心血管疾病困扰的未来,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减负”,为健康“加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