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1935年北京故宫的老照片,记录了那个原汁原味的紫禁城。
![]()
1935年,北京天安门。
![]()
1935年,北京故宫太和殿铜炉。
太和殿是封建王朝的金銮殿,皇帝坐朝的殿堂,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仪式的地方。 而殿前丹陛上的18座铜鼎炉,则代表清廷管辖的18个省。
![]()
1935年,北京故宫太和殿金缸。
鎏金太平铜缸是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文物,兼具消防实用功能与工艺价值。该铜缸采用铜鎏金工艺制成,缸体直径160厘米、高120厘米,可储水3000升,曾作为故宫木构建筑群的重要防火设施。
![]()
1935年,北京故宫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
1935年,北京故宫弘义阁。
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
![]()
1935年,北京故宫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
1935年,北京故宫太和殿。
故宫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宫殿,中和殿最小。
![]()
1935年,北京故宫中和殿及保和殿。
![]()
1935年,北京故宫西华门。
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东华门遥相对应。
![]()
1935年,北京故宫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
![]()
1935年,北京故宫铜龟铜鹤。
故宫的铜龟和铜鹤是太和殿前的重要文物,象征着长寿和国家的安定,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
1935年,北京故宫角楼。
角楼是北京故宫城墙四隅的防卫性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楼平面呈曲尺形,由三重檐复合式屋顶构成,采用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特殊结构,包含歇山顶、抱厦、勾连搭等营造工艺,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饰龙锦枋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