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双向奔“富” 明光有“坊”系列报道之四
安徽明光:“薯”光照亮共富路
人民网记者 周坤
秋末的皖东,微风和煦。走进明光市涧溪镇鲁山村,滋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嗡鸣,工人们正熟练地将雪白的红薯淀粉加工成晶莹的粉丝。空气中弥漫着红薯特有的清香,一条条粉丝如银丝般垂挂,映衬着村民们忙碌而喜悦的身影。
这幅生动的产业图景,正是明光市“薯”你最好共富工坊以党建引领,深耕红薯产业,带动强村富民的缩影。
![]()
共富工坊里,制作完成的红薯粉丝。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2021年,鲁山村成功改造水田1.2万亩、旱田3000亩,吸引了心怀桑梓的企业家周志旭投资5000万元落户。怀着反哺家乡的热情与涧溪镇“农业强镇”战略同频共振,一个通过“村企联建”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共富工坊”蓝图就此铺开。
今年初,涧溪镇由组织部门牵头,整合农经、国土、农业等多方力量,为共富工坊扫清资金、土地、用工的障碍。6月份,由鲁山村党总支与滋润农业共建的“明光市薯香缘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这个共富工坊里,村党总支书记亲自担任法人,带头冲锋在生产经营一线,将党组织的活力转化为共富工坊的内生动力。
产业要兴旺,根基在一产。滋润农业流转了鲁山村3500亩土地,为173户农户送去192万元租金,并携手安徽农业大学,规模化种植了1500亩红薯。
土地焕发新生,村民也拥有了新身份。50多名剩余劳动力被吸纳进入企业,从事种植、管护等工作,年均增收达5万元,实现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的双重保障。
一产的丰收,为二产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滋润农业斥资3000万元建成红薯淀粉深加工项目,年产能达6000吨。与此同时,与薯香缘公司签订的代加工协议,确保了每年至少150吨的红薯粉丝订单。
“每斤1元的加工费,若年加工量达到300吨,工坊年收入就有60万元。”涧溪镇党委组织委员曾阳介绍。
而这笔清晰的账目背后,是村集体经济每年至少3万元的稳定进账,小红薯的附加值在产业链的延伸中显著提升。
![]()
共富工坊里的直播带货区。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走出生产车间,隔壁的直播带货区正为“三产赋能”写下生动注脚。“九滋润”品牌商标已注册完毕,即将通过淘宝、抖音等平台飞入千家万户。
更令人期待的是,村书记、村干部将化身“品牌代言人”上阵带货。线下批发与线上直播双轮驱动,预计公司年产值可突破2500万元,真正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如今,共富的探索仍在深化。在另一栋厂房内,红薯片、紫薯丁等新产品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企业不断拓展产品线的尝试,旨在提升品牌竞争力,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共富工坊的辐射带动力更强,让村民的腰包更鼓,让村集体的家底更厚。
眼下,一颗小小红薯,在党建引领下串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也串联起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的共赢纽带。正如鲁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守其所说,“薯”你最好共富工坊让更多人看到,只要找准产业路径,创新联结机制,希望的田野上就能孕育出无限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