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的长津湖,零下40度的天儿能把枪栓冻得拉不开。
1355.7高地上,守着的是志愿军20军60师178团5连,全连128个人,平均年龄才19岁,一半人都冻伤了,每人手里的子弹还不够两个基数。
他们的连长叫毛张苗,后来美军战史里直接管他叫“雪地里的阎王”。
![]()
现在冬天零下10度我都得裹着羽绒服出门,真没法想象这群年轻人在那种环境里,还得盯着美军的王牌部队。
零下40度不挖工事先保人?毛张苗的“反套路”保命招
毛张苗不是新兵蛋子,早年间打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一路从班长干到连长,他常说“仗是活人打的,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到了长津湖,没尿只有雪,迫击炮管冻得缩了径,打出去的炮弹一半都是哑的。
![]()
换一般指挥官,可能先想着挖工事防敌人,可毛张苗偏不,他下令全连先别管工事,先把人保住。
他把连队里的棉被拆了,做成256块“手闷子”,俩战士合盖一床被子,轮着班挖雪窝。
雪窝挖好后,又凿出“人”字形的防炮洞,洞口挂着雨布,里面塞满雪块。
你猜怎么着?外面零下40度,洞里居然能降到零下5度,虽说还是冷,但至少能缓口气。
![]()
本来想,这么多人待在一块儿,会不会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结果毛张苗让战士们反穿棉衣,把白布里子朝外,集体趴在雪地里“装死”,电台不发信号,炊事班连烟都不准冒。
12个小时里,美军侦察机4次低空飞过去,愣是没看着一个活人。
后来德莱斯戴尔特遣队来了,3000多人带着30辆坦克、100辆汽车,想往北去救下碣隅里。
毛张苗把5连拆成13个3人小组,每组带两包炸药、一支巴祖卡、三颗手榴弹,埋伏在公路两边50米的雪沟里。
![]()
凌晨2点,头一辆M26坦克压到了预埋的炸药,“轰”的一声就趴窝了,后面的车队直接堵成3公里长的“火龙”。
美军还没反应过来,雪地里就蹦出128条白影,手榴弹跟冰雹似的砸进车厢。
这一仗打完,5连伤亡37个人,却击毁了7辆坦克、46辆汽车,毙伤400多敌人,连德莱斯戴尔本人都被俘虏了。
美军后来写战史说“中国士兵的忍耐力突破了生理极限,他们的连长是幽灵”,我觉得这话没夸张,毛张苗这战术,确实跟“幽灵”似的让人防不住。
![]()
长津湖这仗让毛张苗出了名,但他的厉害还没到头。
1951年5月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司令部要“挖”南韩第3军团的心,让60师去断他们的退路,关键就得守住五马寺山口。
这个山口离5连阵地20公里,要求5小时内穿插到位,可手里既没地图,也没懂朝鲜语的向导。
换我在那种情况下,大概率得慌神,可毛张苗掏出一张自己3天前侦察时画的“夜行图”,上面标着37个高地、19条溪流、4条羊肠小道,比例尺还精确到1:10000。
![]()
当天晚上8点,5连92个能行动的战士(剩下的都冻伤留守了)轻装出发,反穿棉衣,左臂扎着白毛巾辨敌我。
那天下着雨,山路陡得能有70度,一滑就可能掉深渊里。
无奈之下,他们把绑腿结成20米长的绳,串成“人链”往上爬,绳子上都冻成冰棍了,手一抓就打滑。
走到721高地时,遇上了一个南韩加强排。
毛张苗低声说“要路不要人,10分钟解决”,还让翻译用朝鲜语喊“美国顾问跑了”。
![]()
你别说,这招真管用,韩军瞬间就内讧了,5连趁乱冲过去,7分钟就解决了战斗,自己没伤一个人。
到了五马寺山口,南韩第3师、第9师的2.3万人正往南撤,山口就一个工兵连守着。
毛张苗把人分成三波,1排占左边的制高点,2排卡住公路,3排负责佯攻。
他自己带8个爆破手,爬了40分钟,摸掉了3个重机枪巢,还用缴获的60迫击炮往公路上打了30发炮弹,直接引爆了4辆弹药车,火光冲天。
![]()
南韩军还以为志愿军主力来了,瞬间就乱了阵脚。
等天亮60师主力赶到,南北夹击,南韩这两个师直接被打没了番号,就2000多人跑了。
战后志愿军司令部通电嘉奖,说5连“以1连之众,腰斩敌军3师”,这纪录在抗美援朝里也是头一份。
从五马寺到一江山岛,“阎王”也有温柔面
1955年1月打一江山岛,这是解放军第一次搞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
![]()
那时候毛张苗已经是178团副团长了,他专门把5连的老兵都调回来,组成“尖刀营”,还提出了“三快战术”:快抢滩、快穿插、快围歼。
登陆舰离岸边还有800米的时候,他就让部队跳海泅渡,15分钟就上了岸,比原计划提前了7分钟。
空军三轮轰炸刚停,203高地上就插上了红旗,前后才用了45分钟。
这一仗下来,毙敌519人,俘虏567人,还击沉了3艘军舰,妥妥的经典战例。
![]()
后来毛张苗升了官,1962年成了中校,先后当60师副师长、师长。
但他带兵还是沿用5连的老规矩,比如“训练场就是战场”,冬天把全师拉到皖西零下15度的山区,让战士们睡雪窝、吃冻馒头,而且干部必须最后一个进防炮洞。
他还说“指挥所前移100米”,师部离尖刀连不能超过500米,自己还自嘲“离前线远1米,脑袋就钝1分”。
最让我觉得暖心的是,他让政治机关设了“回信专班”,战士们的家书必须48小时内回复,他自己每个月还抽10封信亲自写,落款永远是“战友毛张苗”。
![]()
搞不清现在还有多少领导能做到这样,不摆架子,真把战士当兄弟。
1979年,60师改编成陆军第1集团军步兵第60师,后来又归了83集团军,成了全军首批数字化机步旅,旅史馆里第一面锦旗还是5连的“尖刀连”战旗。
1985年12月20日,毛张苗走了,享年60岁。
临终前他把5连幸存的老兵叫到病床前,就说了一句话:“别忘了,我们当年在雪地里答应过的事,把胜利带回家。”
![]()
现在长津湖1355.7高地上,立着一块不到半米高的青石碑,上面写着“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5连战斗遗址”,碑后面有128个弹孔,被风雪磨平了又被游人摸出来。
每年第一场雪落下,碑前总会有人留下一只白棉手套,手套里裹着纸条,写着“如果明天胜利,请记得我们;如果明天还要战斗,请继续向前”。
毫无疑问,毛张苗和5连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打胜仗”那么简单。
![]()
他们在极端环境里靠的不是先进装备,是脑子、是忍耐力、是对“胜利”的执念。
现在我们说传承精神,其实就是传承这种“不管多难,都要把该做的事做好”的劲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