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初升,整装待发,一声发令枪,跑者如潮水般涌出起跑线,用脚步燃起城市的热情。
上周末,我所在城市刚举办完马拉松比赛。
近几年,马拉松从精英赛事演变为全民狂欢,并作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引得各大城市竞相举办。
然而,前不久部分地区悄然取消了该项赛事。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圈内人都明显感觉到马拉松比赛的热度正在降温。
01
“听说了,也正常,(马拉松)都被玩坏了。”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工作人员和我说。
他所在企业承办过不少二三线城市的体育赛事。
前不久,正在筹备中的半程马拉松项目,被叫停了。
其实,一个月前,有关马拉松赛事“收紧”的传闻就甚嚣尘上。
问了多位圈内人士,拼凑一下基本是:区县级以下的C类赛事原则上不再举办,每个地级市每年举办不超过3场,取消了快乐跑、健康跑等分项,对参赛的外籍人员占比限制等。
虽然,这不是相关部门的明文规定,但从目前各地延后和取消的情况来看,未来的马拉松赛事,不会和以前一样密集了。
个人认为,这是好事儿。
近几年,马拉松赛事可谓一路狂奔。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赛事数量由699场增至749场,参与人次从605.19万增至704.86万。
同期内,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亿至7亿元。
这就不难理解,为啥各个城市甚至县城都热衷马拉松了。
一方面,“马拉松”这张城市名片,既是文旅成果,也是政绩的体现。
另一方面,能拉动经济,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
最终目的,“名”“利”双收。
02
“过犹不及”,想通过马拉松获益没错,但也要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
毕竟,不是所有城市和地区都适合且有能力举办马拉松比赛,也并非办了比赛的就能赚到钱。
这背后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甚至文旅特色资源做支撑。
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主要收入来自报名费和企业赞助。
一些地方本身吸引力就有限,报名费不敢收太高,本地也没有那么多像样的企业资助,但赛事需要的安保、后勤、医疗保障、物料、奖牌制造等一项都不能少,最后很有可能就是“赔本赚吆喝”。
而且,当各地都在举办马拉松,又都在争抢“特色美食”“最美赛道”的标签,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对跑者而言吸引力会越来越小。
也有不少地方的比赛热闹一天就散了,对当地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当“吆喝”带来的宣传效果抵不上“赔本”带来的财政压力时,地方政府就该好好考虑是不是要继续了。
这还是在没有任何突发状况的情况下,如果遇到“路线混乱”“补给不足”甚至“人员安全”等问题,被社交媒体传播,连“吆喝”都赚不到,很有可能毁了一个地方多年积累的城市形象。
03
商业角度上,咱们可以把马拉松看成一个突然爆红的产品,有没有实力的都“一窝蜂”似的跟进,最后很可能因为“品控”不过关而导致“品牌”崩塌。
实际上,马拉松赛事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赛事组织、宣传推广,到体育用品销售、商业赞助,再到衍生的文旅服务,这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生态系统。
一次成功的马拉松赛事,需要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服务业的支持。
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很难达到想要的结果。
马拉松赛事从最初的“蓝海”变为“红海”,再到如今市场趋于冷静,意味着靠数量扩张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然落幕。
未来,能活下去的一定是注重品质、服务和体验的精品赛事。
个人认为,马拉松的“降温”是一种进步,对很多寻求转型的地县级城市,可能是一剂宝贵的“清醒剂”。
这不是终点,而是城市治理转向务实、追求长效发展的新起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