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明明凌晨在电脑前赶工作时思路清晰;可到了早上7点,闹钟响了好几次却还是像被粘在床上,挣扎着坐起来后头晕脑胀,连睁眼睛都觉得费劲。
![]()
熬夜时的精力似乎用不完,但早起却比登天还难,这种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人体的昼夜节律系统,决定何时该睡何时该醒

我们常说的生物钟,其实是人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主导的“昼夜节律系统”,它就像一个精准的计时器,通过感知外界光线、温度变化,调控体内激素分泌、代谢速率和经活动,让身体在24小时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皮质醇升高,让人精力充沛;夜晚褪黑素分泌增加,引导身体进入休息状态。
![]()
正常情况下,这个系统会与地球自转的昼夜周期同步,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但有些人的昼夜节律天生存在相位差。这类人的生物钟比常人慢半拍,别人晚上10点开始犯困,他们要到凌晨1-2点才觉得累;别人早上7点皮质醇达到峰值,他们的峰值可能推迟到上午9-10点。
![]()
这就解释了他们能熬夜是因为身体的睡眠信号来得晚,熬夜时皮质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大脑还处于活跃状态;而早起时,他们的生物钟还没切换到清醒模式,褪黑素没及时消退,皮质醇也没跟上,自然会觉得昏沉、乏力,就算勉强起床,注意力和记忆力也会大幅下降。
不能早起的原因:生物钟“延迟”+睡眠周期“被打断”

除了天生的生物钟差异,“能熬夜却不能早起”还与睡眠周期的特性密切相关。
人体睡眠并非一睡到底,而是由“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组成的周期循环,每个周期约90-120分钟,一晚通常会经历4-5个周期。
![]()
熬夜的人,往往会压缩睡眠时长,导致睡眠周期受到影响,打断睡眠周期后,身体会进入睡眠负债状态,这会导致肌肉无力、精神萎靡,就算白天补觉,也很难弥补深睡眠的缺失;还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等问题。而熬夜时,由于睡眠周期尚未启动,身体还处于“清醒周期”的延长阶段,暂时不会有明显的疲劳感,这就给人一种能熬夜的错觉,长期熬夜后,生物钟会逐渐适应晚睡晚起的节奏,形成恶性循环——越熬夜,越难早起;越早起不了,越想熬夜补精力。
这些因素,让你更难摆脱“熬夜不早起”的怪圈

熬夜时依赖提神饮品
不少人熬夜时会靠咖啡、浓茶、功能饮料提神,这些饮品中的咖啡因会阻断大脑中的“腺苷受体”分泌,减少困意。虽然咖啡因能暂时抑制疲劳感,但会在体内停留6小时以上,这会进一步延迟皮质醇的峰值出现时间,让早起时的清醒感来得更晚。
更关键的是,咖啡因会减少深睡眠时长,导致熬夜后的睡眠质量下降,让早起后的疲劳感更强烈。
碎片化补觉会让生物钟更混乱
如果白天频繁睡觉,会导致晚上的褪黑素分泌减少,进一步推迟入睡时间;在白天补觉后,晚上熬夜时的疲劳感也会减轻,又会让人更难控制熬夜的行为。
长期久坐+缺乏光照
熬夜的人往往长时间盯着电脑或手机,缺乏户外活动,缺乏光照。而光照却是调节生物钟最重要的外界信号之一。白天,人们在自然光下进行光照可以抑制褪黑素分泌,促进皮质醇升高,帮助生物钟与昼夜周期同步,但如果缺乏光照就会导致生物钟延迟。
不想再熬夜难起?试试这几个方法

用光照调节帮助生物钟提速
光照是调整生物钟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到户外接受15-30分钟的自然光照射,促进褪黑素消退、皮质醇升高,帮助身体快速清醒。
晚上则要减少蓝光刺激,如果需要熬夜工作,尽量使用暖光灯,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这样能让生物钟逐渐适应节奏,减少昼夜时相延迟。
固定睡眠和清醒时间
生物钟需要稳定的周期来维持,建议每天固定一个起床时间,生物钟会逐渐适应这个节奏,早上起床时会越来越轻松。
睡眠时长方面,尽量保证每晚8时的完整睡眠,避免熬夜。如果确实需要熬夜,也尽量不要超过凌晨1点且第二天不要刻意补觉,只需在中午小睡30分钟即可,晚上再按时入睡,让生物钟尽快恢复正常。
调整饮食+运动
饮食上,应避免在睡前4小时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早上起床后可以喝一杯温水,或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帮助提升血糖水平,缓解早起的疲劳感。运动上,建议每天白天做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要避免在睡前运动。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编辑:冰糕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