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泰安日报)
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株名木,就是一方水土的记忆。在泰山脚下、公园寺庙,那些虬枝盘曲、绿叶葳蕤的古树,正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千年的风雨。近日,市城市管理局申报的泰安市建成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成功入选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名单,正式跻身全国13个国家级试点之列,标志着泰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绿色守护行动,从“地方实践”跃升为“国家样板”,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贡献“泰安智慧”。
从“地方探索”到“国家试点” 绿色家底的厚度与温度
“泰安作为一座国家园林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古树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建成区登记挂牌古树共计328株,后备资源753株。”市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同志介绍。这组数字背后,是我市深厚的园林绿色家底,更是多年来不懈保护的成果。
走进岱庙,红墙碧瓦间,古柏苍松掩映,其中一株树龄逾五百年的古槐,曾因立地条件不佳而枝叶稀疏、长势衰微。“我们联合景区遗产保护部进行‘专家会诊’,制定了一系列抢救措施。”市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古树名木保护科科长王华指着如今已焕发新生的古槐感慨,“从一棵树的抢救到一座城的制度,我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古韵焕新绿。近年来,我市直面古树名木生长立地条件差、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难题,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引擎,为328株古树名木建立“一树一档”电子档案,逐级落实属地管护责任。智慧园林平台上,传感器实时监测古树生长状况,“数字身份证”记录着它们的“前世今生”,保护工作从“凭经验”走向“靠数据”,让“绿色活文物”焕发新活力。
从“经验探索”到“机制规范” 泰安智慧的创新与担当
保护古树,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泰安的保护之路,是一条从“单株复壮”到“全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之路。
立法先行,筑牢法治根基。《泰安市城市绿化条例》明确了古树名木保护目标与权责;《古树名木养护管理规范》《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精细化管理策略》等文件,构建起从单株抢救到全域监护的制度体系。创新实施的“树长制”,逐级签订养护协议,构建起“管护责任人实时巡护、主管部门定期抽查、社会公众及时监督”的全链条监护模式,让每一株古树都有了“专属管家”。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共建共治。《泰安市城市园林绿地认建认养实施办法》出台后,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已有75株古树名木被爱心单位或个人认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的良好局面。这套卓有成效的“泰安做法”,不仅让古树得到了更精细的呵护,凝聚起全民守护的共识,更为我市在国家级试点的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从“焕新活力”到“文脉赓续” 绿色遗产的活化与传承
古树名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苍劲与葱郁,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脉与集体记忆。泰安的保护工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树木养护,正致力于让这些绿色“活化石”真正融入生活、焕发活力。
在金山公园,两棵相依相存的黄连木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夫妻树”,常有游人驻足合影。“这两棵树相存相依、共生共荣,大家都觉得既有文化内涵,寓意又很好。”附近居民李红英说起公园里的黄连木,笑意盈盈。古树,已成为市民情感寄托的载体,城市文化认同的符号。
泰安深挖古树背后的文化典故,将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古树研学游、观赏一日游等项目应运而生;短视频推送古树风采,让沉寂的古树成为“网红”打卡点和生动课堂。围绕古树划定保护区域,完善基础设施,辐射带动周边绿化提升,昔日的古树角落,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游客寻幽的美丽空间。
从“精准普查”到“保护使命” 试点攻坚的合力与匠心
入选国家级试点,是荣誉,更是责任。根据《关于做好泰安市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一场覆盖全市建成区的古树名木“大体检”于今年10月启动。
此次普查构建了“市级统筹、区级主战、街(镇)落实、社区(村、单位)摸排”的“1+5+N”工作机制,融合“点线融合、四级贯通”联动机制,成立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协调、督导宣传小组和6个普查小组,确保相关工作高效推进。
在城区岱庙,泰山景区承担着223株古树名木数据更新重任的普查现场,市城市管理局派出的服务队正进行“手把手”指导。“树木胸径测量要规范,避免操作偏差导致数据失真”“冠幅直径测量要精准,反映树木冠层覆盖范围”“拍照标准要统一,保证信息完整可追溯”……技术人员的细致讲解,为保证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上了“双保险”。这场从前期培训到全面普查,再到数据核验的攻坚战,正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每一株古树绘制精准的“保护图”。
当市民扫描古树的“数字身份证”,了解它的古往今来;当社会认建认养方亲手呵护一棵古树的成长;当孩子们在古树下聆听历史故事……保护古树就已从政府主导的单向职责,升华为全社会共同守护历史的文化自觉。
“此次入选国家试点,是泰安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新起点。这次高标准的普查与机制建设,将为泰安这些珍贵的绿色遗产绘制出更精准的‘保护图’,让每一株古树都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筑牢文化自信的园林绿色根基,也将为全国古树名木资源保护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安方式’。”近日,在为市城市管理局开展全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园林绿化工作培训时,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丛日晨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