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齐鲁文脉深处,坐落着古称东武的诸城,这里曾走出一支绵延数百余年的文化世族——诸城刘氏。他们以“一门三公,两代宰相”的政治传奇写入清史,更以世代相传的医道仁心温暖人间——自清初名医刘奎起,一部《松峰说疫》承古拓新,奠定基石;后世刘景文、刘季三、刘镜如等几代传人,一脉相承,皆以大医精诚名动一方。他们不仅以精湛医术救人无数,更将儒者的济世情怀融入望闻问切,展现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至高风范。即日起,我们将以《东武(今潍坊诸城)刘氏走出的医学大家》为题,陆续刊发这个医学世家的传承故事,探寻其历久弥新的医道精神。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0日讯 “苍松声谡谡,竟日伴长吟。庭下清风入,窗前皓月临。浅酌陶令酒,闲忆伯牙琴。涛起移情处,如经大海深”。这是清末民初名医刘景文《伴松居诗草》诗集中的一首题诗,该诗以清空雅正的笔调,蕴藏了作者在闲适的表象下对生命境界的深邃探索。
刘景文(1870-1933),名燕昌,字景文,是诸城刘氏医学世家谱系中,第十三世传人。其父刘秉锦为清代名医刘奎之孙,家族医学传承脉络清晰。刘景文自幼随父学习中医,擅长《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诊疗风格。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尚的医德,为这个医学世家在青岛的开枝散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仁心仁术,绵泽乡里
据刘氏家族后人回忆,刘景文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面对清末时局的动荡,他毅然选择继承家族的医学研究,走上了悬壶济世之路。他的行医范围遍及诸城、高密、安丘、胶州一带。
家族资料记载,他“焚膏夜读,终生不懈”。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长年行走于乡间,为民众解除病痛,其仁心仁术在当地有口皆碑,深刻影响了刘氏后辈的行医理念。
行医之余,刘景文在乡里广泛教习中医,传播岐黄之术。他注重首先要从理论入手,教育学生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瘟病》等经典医著,并带着学生们实习,实现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保存和研究的大量中医药方,可惜都毁于战火。
医儒互融书香相继
刘景文完美继承了刘氏家族“儒医相济”的家风。他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在行医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研读诗文, 积极参与当地文人的诗社活动。与一批学者结成 “莲社”诗社,时常吟诗作对,著《伴松居诗草》,留有《诸城刘氏裕後堂本谱》存世。《伴松居诗草》后经其孙刘镜如先生整理,成为《东武刘氏家乘》家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刘景文一脉相承,其子刘季三著有《松荫庐诗稿》,其孙刘镜如医课之余亦致力于文学诗词的研究,著有《雪松诗词稿》,形成了刘氏家族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
刘景文始终认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是成为良医的基础。他经常教导子女:“当医生是需要有文学水平的”,这一理念也成为刘氏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其影响,儿子刘季三在学医之初,首先是学习文学,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后,才可攻读医学领域。
言传身教奠基医业
刘景文与夫人冯氏育有五子,其中五子刘季三最终继承医业,他对刘季三的培养倾注了巨大心血。在长达十几年的学医生涯中,刘景文带着儿子边行医边教学,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医学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下来。这种言传身教的培养方式,不仅让刘季三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让他深刻理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诸城刘氏医学世家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刘景文在家族医学传承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上承刘奎等先祖的医学精髓,下启刘季三、刘镜如、刘镜愉后辈的医学之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儒医的典型形象——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更有崇高的医德医风。这种全面发展的儒医风范,不仅为刘氏后辈立起垂范之标,更为当代医者注入深刻启迪。
闪电新闻记者 李涛 诸城融媒 邵长江 张泽青 德琳 张桂军 王伟 潍坊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