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读书会
![]()
READING
BOOKS
《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
![]()
2025年10月22日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成功举办硕士、博士研究生线上读书会。本次读书会围绕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经典著作《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展开。读书会由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石佳钰主持,王娇洁担任主讲,文钧敏、赵健坤作为与谈人,民俗学专业多名硕博生共同参与研讨。
![]()
在读书会上,王娇洁同学以书中核心故事为线索,重点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书籍的论述有两个重要基础。一个是原始人通过观察发现自然是有规律的,并由此认为掌握规律则能达到目的。作者对原始人的规律总结为相似律与接触律,以二者为基础进一步产生了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另一个基础是原始人认为世界受超自然力量支配,通过巫术则可以拥有力量以影响自然进程。掌握巫术的巫师会成长为祭司,同时在早期社会,国王基本等同于祭司,他们被视为连接神和人的桥梁。
![]()
关于书籍的核心论述。首先,关于“祭司为何又称森林之王”,她指出这与“树神”信仰及祭祀传统有关。其次,就“为何必须杀死旧的森林之王”,她解释道,因王位继承具有竞争性,且国王被视为神的化身,其健康情况关系到神灵状态。为阻止神灵随国王衰老而衰弱,须在其健壮时将其杀死,使神灵转移至新的躯体。再次,关于“为何用神树树枝杀死森林之王”,她说道,此树枝实为槲寄生。原始人认为橡树的生命寄于四季常青的槲寄生中,因此折下金枝即掌控了前任祭司的命运。最后,她解释了“金枝”得名的两个来源:一是因其被视作橡树的生命核心;二是因其干燥后呈金黄色,且被认为蕴藏火种。
王娇洁随后分享了她的阅读感悟与疑惑。她的第一点感悟涉及该书所采用的民族志方法论。她指出,《金枝》作为早期民族志范本,其写作风格与当代民族志有所不同。全书虽以四个核心问题为主轴,但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神话故事等旁逸斜出的叙述,初读可能感到枝蔓,但细察后能体会其作为早期风格探索的独特价值。同时,她也谈到该书的历史局限,即大量依赖二手资料,以整体推论个体。
她的第二点感悟涉及对巫术的理解。她认为,巫术在原始人的世界观中,实则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方面,巫术是对未知事项的合理解释,当面对无法解释的未知事物时,诉诸巫术是符合其认知逻辑的一种行动。另一方面,巫术是对自然规律的合理探索,尽管其推导出的因果关系是“错误”的,但这恰恰体现了人类试图理解并控制自然规律的不懈探索。
随后,王娇洁同学提出了阅读中的两点疑惑。其一,关于“巫术—宗教—科学”的线性进化论。她疑惑《金枝》中的论述是否足以支撑这一文化进化论的观点。其二,关于巫术在现代社会的持续吸引力。她疑惑,为何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巫术思维依然存在?除了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外,是否存在其他理论视角能更深入地揭示巫术这种跨越时空的吸引力?
READING BOOKS
在随后的对谈环节,文钧敏同学对王娇洁的分享进行了回应,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首先指出,《金枝》全书贯穿着文化进化论的视角。书中关于“为何必须杀死森林之王”的深层论述,涉及了神权与世俗政权的分离问题。她分析认为,这引向了一个核心议题:如何理解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关系。
文钧敏同学接着沿“巫术—宗教—科学”的脉络梳理了这一关系的变化。在巫术阶段,原始人通过巫术仪式企图直接操控自然,此时神圣与世俗的界限是模糊的,甚至融为一体,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治病、御灾等具体的生存需求。进入宗教阶段,秩序转而依赖于神灵的意志,这导致了神圣与世俗的分离。自然力量让位于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关系体现在政治上,便是国王掌握世俗管理权,但必须依赖神圣权威来获取其统治的合法性。换言之,巫术的直接力量,转化为了来自神圣的授权。对于科学阶段,文钧敏指出,弗雷泽在书中并未着重分析,但科学时代“神圣性”的比重与形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最后,她将思考引向当代,认为原始人的行为在其自身的认知框架内,实则是一种“理性”判断的结果。她谈到,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重新审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至关重要。她由此提出追问:为何我们的实践总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并且在某些时刻,感性会占据更主导的地位?
赵健坤同学从思想史的视角分享了他的解读。他提出,应结合弗雷泽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理解《金枝》的深层用意。他分析道,弗雷泽写作的时代,正值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然权利”等学说在推动社会变革,同时也引发了如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此背景下,弗雷泽选择从“习俗”这一独特路径入手,探究社会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其目的正是为了回应他所处的时代核心问题。他试图通过回溯不同时代的制度,为构建现代社会寻找一个不同于卢梭学说单一理论基础的、更具历史纵深感的参照。赵健坤同学由此获得启发,学术研究应始终保持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并将其置于社会与历史的整体脉络之中。
接着,他将弗雷泽的研究路径引向中国语境,提出了一个可供比较的议题:弗雷泽对巫术与文明演进的研究,是否能为理解中国社会中从“巫史传统”到“礼乐文明”,再到“儒家思想”的流变过程,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发?最后,他回归到“巫术为何具有持续吸引力”这一问题上。他指出,即使在现代科技时代,人们的行为中依然潜藏着类似“相似律”与“接触律”的思维模式。这背后或许存在着更为深层和复杂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或认知基础,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
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顾展鹏同学推荐了人类学家王铭铭的著作《生灵与超越》,随后分享了他对《金枝》的阅读体会。他首先探讨了巫术何以能长期存在的问题。巫术是原始社会对自然规律的一种经验性总结,其不易被证伪的关键在于巫术效果的延迟。例如祈雨仪式与雨季到来之间存在时间差,人们无法确切知道雨在三天还是十天后落下。从这个角度看,巫术很难被直接否定。更重要的是,面对未知的恐惧,人们宁愿相信自己能通过某种方式控制自然,以获得确定性和安全感。因此,人类历来并非一味顺从自然,而是始终尝试利用规律让自然为己所用。
接着,他分析了从巫术到宗教转变的内在动力,即“责任转换”。当自然灾害(如旱涝)频繁发生,无法被制止时,负责巫术的巫师便会成为民众迁怒的对象,书中“杀死国王”的案例正源于此。由此,一部分巫师可能更倾向于成为祭司。在这一角色转变下,至高权力归属于一个超越性的神灵而非其本人,从而成功地将一部分解释不了的失败归咎给了神灵。
![]()
![]()
本次读书会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与会者围绕《金枝》展开多维度探讨,从民族志方法论、巫术的理性基础,到对文化进化论的反思与中国本土经验的对照,不同视角相互激发,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对话。
北师大社会学院民俗学学科将继续通过此类读书会,推动学术交流与思想启迪,敬请期待后续系列推文。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读书会】栏目责编:顾展鹏
文案:石佳钰
编辑:王娇洁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