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湖南长沙市民质疑公交站座椅设计不合理,仅两根钢管“一根靠背,一根坐板”,难以入座。28日,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公交处工作人员告诉百姓关注记者,公交站由城发集团负责建设,舒适度考虑欠缺,因座椅建设符合相关规范,且有折旧时间等问题,立即整改有难度。
(10月29日《宁波晚报》)
不能坐的座椅背后是民生温度的缺失。两根钢管撑起的“座椅”,究竟是供人休憩的公共设施,还是徒有其表的城市摆设?长沙公交站的极简设计引发热议,官方“舒适度欠考虑”的回应,远未能解答公众心中的疑惑。当公共设施背离实用本质,所谓的“规范合规”不过是形式主义的遮羞布。
![]()
“能看不能坐”的钢管座椅绝非孤例。此前长沙黄花机场附近公交站的弧形座椅,仅容得下半个屁股,老人直言“硌得疼、往下滑”,官方却以“防止躺卧”为由辩护。从“半臀座椅”到“钢管座椅”,共性问题显而易见:设计脱离需求,管理回避责任。公共座椅的核心价值本是为候车群众提供休息,而这些设计却将“防错用”置于“保实用”之上,陷入“因噎废食”的误区。
官方回应的逻辑矛盾更显敷衍。一边承认“冬天坐不舒服也冷”,一边以“符合规范”“折旧问题”为由拒绝整改;既坦言“已不再建设”旧款式,又回避存量设施的改造责任。这种“知错不改”的态度,本质是对民生需求的漠视。按公共座椅设计标准,座椅高度、坐垫深度均有明确规范,需兼顾老人、儿童等群体需求,而两根钢管的设计显然与人性化原则背道而驰。
“整改难度”的说法更站不住脚。比起百姓候车时“无座可坐”的无奈,比起老年人、孕妇等群体的迫切需求,所谓的折旧成本、协调难度实则微不足道。某地通报的政务服务设施闲置案例早已警示,脱离需求的公共设施只会造成资源浪费。长沙这批钢管座椅既然已被新设计替代,说明问题早已被察觉,拖延整改只会让公共投入沦为无效消耗。
城市公共设施的温度,藏在细节的考量中。座椅的高度是否适合起身,材质是否能应对寒暑,宽度是否足够支撑身体,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彰显着城市治理的精度。真正的设计创新,应是在实用基础上的优化,而非牺牲功能的标新立异。
钢管座椅的争议,为城市治理敲响警钟。公共设施的“规范”不应是冰冷的条款,而应内嵌民生温度。期待相关部门放下“合规”的借口,以群众感受为标尺,让公共设施真正回归服务本质。毕竟,衡量城市文明的从来不是“看起来很美”的设计,而是“用起来暖心”的细节。
都不能坐了,还只是“舒适度欠考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