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上市就跌价,为啥便宜,还没人买了?鱼贩:4个原因,很现实
![]()
清晨六点的青岛李村大集,海风还带着隔夜的凉意,卖了二十年鲅鱼的老张却蹲在摊位前犯愁。
银闪闪的鲅鱼在冰面上排得整整齐齐,筷子长的小鲅鱼标价5块一斤,往年能卖上三十多的大鲅鱼,如今跌破20还没人问津。
“往年这时候,女婿们挤着挑10斤以上的送丈人,今年倒好,8斤的都没人摸,昨天进的20条才卖了3条。”
老张戳着鱼身叹气,鱼肉松散得能看出纹路。
这场景并非个例,从渤海湾到黄海渔港,今年的鲅鱼刚上市就遇冷,价格跌了三成,销量却跟着往下滑,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
头一个绕不开的,是“时机不对,肉质不顶”。
老渔民都懂“秋鱼要等凉,肉紧味才香”的道理,鲅鱼这东西娇贵,水温高一点肉质就散。
现在刚开海没多久,海水还没彻底凉透,上岸的大多是“鲅鱼崽子”,个头小不说,鱼肉软塌塌的,炖久了能碎在锅里,鲜味也比深秋的差了口气。
青岛海鲜市场的监测数据更直观,十月中旬的鲅鱼销量比上周降了13%,不少顾客捏着鱼肚子摇摇头就走:“这肉太松,不如等俩月再买。”
要知道鲅鱼讲究“越大越金贵”,去年沙子口渔港的18斤鲅鱼王还拍出过6000块,今年超过5斤的都少见,自然勾不起大家的购买欲。
![]()
二来是“鲜货太多,抢了风头”。
鲅鱼再金贵,也架不住同期海鲜集体“扎堆出道”。
这时候的胶东市场,带籽的虾虎刚上岸,活蹦乱跳的八带用筷子一挑能弹起来,连海蛎子都肥得一戳冒水,10块钱能买一大兜。
卖虾虎的王大姐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对着隔壁鲅鱼摊打趣:“有这带膏的虾虎,谁还盯着散肉鲅鱼不放?”更关键的是消费心态变了,以前买鲅鱼图个“有面子”,现在大家更务实。
房贷车贷压着,孩子兴趣班费等着,与其买条大鲅鱼放冰箱占地方,不如挑两斤虾虎现吃现鲜,实惠还不浪费。
![]()
第三个原因藏在季节里——“没到腌鱼时,囤货没理由”。
北方人对鲅鱼的感情,一半在鲜吃,一半在腌鱼干。可腌鲅鱼是门“看天吃饭”的手艺,得等气温降到10℃以下,蚊蝇少了,晒鱼才不会招蛆变质。
现在白天还近30℃,谁敢把鱼挂在阳台?老张说他去年这时候早开始收大鲅鱼腌货了,今年连问的人都没有:“前几天有个阿姨来问,一听没法晒,转身买了斤虾皮走了。”
没有批量囤货的需求,单靠零散尝鲜,根本撑不起销量,这也是鲅鱼价格压不起来的关键。
![]()
最后一点最扎心:“烹饪是道坎,新手不敢碰”。
鲅鱼这东西腥味比一般海鱼重,处理不好能把厨房变成“重灾区”。
清蒸太腥,香煎容易碎,最经典的鲅鱼饺子,光挑刺剁馅就得耗俩小时。
年轻人下班回家,哪有这功夫?“上次有个小伙子问能不能直接煎,我说小鲅鱼得挂糊,他听完摇摇头走了,估计是嫌麻烦。”老张说。
反观旁边的带鱼,切段煎着就好吃,价格还差不多,自然更受懒人青睐。加上市场上海鲜选择多,养殖虾才20一斤,刺少肉嫩,比鲅鱼好伺候多了。
![]()
其实鲅鱼本身还是那个“海中珍品”。
作为正宗的蓝点马鲛,它曾是北方海鲜的“排面担当”,青岛有“鲅鱼跳,丈人笑”的习俗,以前春天送条大鲅鱼,比送啥礼都体面。
就算是现在的小鲅鱼,处理得当也能出彩:挂层薄糊炸得金黄,撒上椒盐当零食;或者剁成泥加韭菜做丸子,鲜味儿一点不含糊。
只是现在的消费者更懂生活了,不再为面子买单,也不愿为麻烦费神。
![]()
鱼贩们倒也看得开,老张已经开始调整进货策略:“下周多进点3斤左右的小鲅鱼,再配点韭菜,教大家做饺子馅,说不定能好卖些。”
毕竟海鲜这东西,从来都是“时鲜”为王。等再过一个月,海水凉透,鲅鱼长肥,肉紧实得能切出纹理,说不定又会重现“抢鱼”的热闹场景。
![]()
说到底,鲅鱼的“遇冷”不是因为不好吃,而是没踩准当下的消费节奏。
价格便宜是好事,但得等品质跟上、时机对了、做法简化了,这银闪闪的“海中精灵”才能重新游回大家的餐桌。
要是你路过海鲜摊,不妨挑条小的试试,说不定能解锁不一样的美味——毕竟鲜不鲜,从来不在价格高低,而在有没有用心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