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成都,被悠扬的旋律浸透。廖昌永的歌声还在城市音乐厅回荡,雷佳的浅吟低唱仍撩拨着心弦。
![]()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开幕音乐会现场。图据 活动主办方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于今晚(10月29日)落幕。回首十余天的活动,80余场赛事及配套活动举行、近百名知名艺术家齐聚,《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5中国演唱会及音乐节市场分析报告》相继发布,音乐产业相关项目签约落地……成都,这座正致力于成为“国际音乐之都”的艺术脉搏跳动得更加有力。
四度牵手
谱写“奖城共生”的浪漫篇章
自2019年首次牵手以来,金钟奖早已超越单纯的赛事本身,成为成都“国际音乐之都”建设的重要见证者与推动者。
本届盛会以“时代金钟・华彩乐章”为主题,汇聚全国音乐界顶尖力量,378名经全国选拔的优秀选手来蓉参赛,近百名知名艺术家担任评委及演出嘉宾,近400人规模的专业乐团全程助力,覆盖“听、看、参与”全维度体验。
![]()
快闪活动。图据 活动主办方
活动期间,六大类别赛事在专业场馆有序推进,5场高水平专场演出接连上演,售票与直播双渠道同步开启,让全网观众得以“云端”见证巅峰对决。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作为连续四届金钟奖承办城市,成都形成了可复制的“音乐+文旅”融合经验:成都已成功打造音乐主题旅游线路、文创消费场景与惠民演出体系;成都音乐坊串联黑胶广场、音乐大道打造的“音乐+文旅”特色路线,更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
![]()
图据 活动主办方
截至2024年,依托“金钟效应”,成都汇聚6.5万音乐创作人才、3600余家音乐企业,音乐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韩红工作室、戴玉强声乐艺术中心等机构落地运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巡演等国际文化活动,让城市音乐软实力持续提升。
指数领跑
数据盖章产业硬实力
如果说金钟奖是成都音乐活力的生动展演,那么《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的发布,则用权威数据为这座城市的音乐实力盖章。
![]()
图据 成都发布
该报告指出,成都在音乐产业聚集指数、音乐原创活力指数、音乐演艺活力指数、音乐文旅融合指数、音乐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等多项指标评估中,位居15座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组第一。
更有说服力的是市场的选择,《2025中国演唱会及音乐节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在今年前三季度,成都举办的演唱会总场次位居全国前列,紧随上海、北京等城市之后,稳坐“演艺第一梯队”。同时,成都在新生代艺人演唱会举办城市选择中排名第二,显示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大吸引力。在5000人以上的大演艺市场领域,成都位列前三季度举办场次总量全国第三,紧随上海北京之后。
![]()
图据 活动主办方
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左骏看来,成都音乐产业的异军突起绝非偶然。“首先是成都的政策环境非常好,多个区县都对音乐产业有扶持政策,对音乐演出、音乐企业、音乐人才有各种补助;同时,成都通过打造大型音乐园区,通过龙头企业带领、园区引领带动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和风格很适合音乐人才和音乐企业发展,让大家都很愿意到成都来创业、来生活。”
集中签约
5个音乐产业项目将落地成都
在昨日(10月28日)举行的2025“音乐中国”博览会现场,5个音乐产业相关项目集中签约,其中包括:蓉城新民谣原创音乐孵化基地项目、“数创元音”武侯音乐产业基地合作项目、产业发展联盟生态战略合作项目、商旅音乐体验项目及人工智能文艺创作中心项目。
![]()
签约现场。图据 成都发布
“人工智能的应用在音乐和演艺领域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本次签约,我们准备在成都市落地人工智能文艺创作中心项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徐轩介绍。
为何选择将项目落地成都?在徐轩看来,成都拥有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的优秀基因,“成都市对音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加上城市综合素质强,这里聚集了大量音乐、演艺等业态的产业,且已形成产业生态聚集,这为音乐创作和演艺产业培育提供了非常好的生存土壤。我相信这个项目一定会为成都音乐产业升级带来创新突破。”
![]()
10月28日,著名钢琴家元杰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师段俊在东郊记忆进行了一场钢琴演奏快闪活动。图据 成都发布
作为另一项目签约企业代表,莫奈赫淮音乐工作室负责人周正介绍,此次签约项目为蓉城新民谣原创音乐孵化基地项目。“此次将项目落地成都,是缘分也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周正表示,缘分源于对成都的认可与情感,“今天(10月28日)现场发布了《2025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其中提到音乐原创活力指数等内容,从一组组数据可以看出成都音乐产业发展态势蓬勃。”
在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从权威报告明晰产业趋势,到主题分享碰撞创新思路,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验以及对行业未来趋势发展的展望。
![]()
圆桌论坛。图据 成都发布
西进机遇
音乐产业迎来“成都引力”
据悉,此次2025“音乐中国”博览会作为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配套活动之一,是首次从北京移师成都。
“让我意外的有两点:一是参会企业规模基本与北京持平;二是后台报名数据显示,报名的230余家企业和演出机构里,有超100家来自省外。”道略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许润新表示,这组数据从某种意义而言,“代表的是机遇,更是成都音乐产业释放的无限潜力。”
吸引省外众多音乐产业相关企业不远千里奔赴成都的原因是什么?许润新笑着说,“我也问了报名企业同样的问题。有企业代表直言‘得成都者得西南’。
![]()
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舞剧《杜甫》。图据 成都发布
何出此言?现场一数据格外引人注目: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已建成108个专业演艺场馆;2025年1-9月,全市开展营业性演出2.3万余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92场,票房收入超16亿元,带动综合消费73亿元;接待游客2.4亿人次,旅游总花费3266.4亿元。
以成都演艺市场发展为例,在许润新看来,2025年,成都的大型演艺机构真正做到了“走出去”。“以前的演艺市场,不管是大型演唱会还是音乐节,大部分由省外企业主办。但今年,我们统计发现,就全国演艺市场情况看,成都本土演艺机构到省外举办超5000人以上的演唱会、音乐节场次明显增多。”
![]()
2025成都原创音乐人选拔活动“原创新声”现场。图据 成都发布
这也意味着,成都音乐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正从区域性产业向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产业稳步迈进,在产业规模扩张、市场版图拓展、品牌价值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政策角度看,不久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实施演艺赛事活动激励,演艺主办单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激励。省级政策与《成都市关于推动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金牛区、龙泉驿区等区级演艺政策进一步形成省市区三级政策联动效应,对在蓉举办演出活动给予更大力度支持。
![]()
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5成都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话”中,著名歌唱家韩红提到,成都音乐人才的培养体系与政策支持,为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成都有11年历史的草莓音乐节主办方,摩登天空项目拓展总监付豪坦言,音乐节是一座城市的载体及对外名片,“早期音乐节选址主要在一线城市。但随着行业需求增长和公司业务发展,公司布局到川渝市场,其中成都成为首选。”
今晚,金钟奖的闭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篇章的序曲。当最后一枚金钟奖牌找到归属,它所激起的涟漪,将继续在这座城市扩散。成都,这座兼具烟火气与国际范的城市,正以一场持续六年的深情奔赴,与中国音乐的最高荣誉一道,共同谱写一曲“华彩乐章”。这曲乐章,既回荡在专业音乐厅的穹顶之下,也鸣响在街头巷尾的寻常日子里,成为成都迈向“国际音乐之都”路上,最动人的背景音。
记者:郑晓凤
编辑:张胤、刘江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