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吴振(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张彦君
![]()
▲10月20日,北京海淀区罗庄南里宏嘉丽园科治好门店内,不乏老人带孩子来体验高压电位治疗仪。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使用高压电疗仪,“肿瘤都能摘出来”?
今年10月,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多家科治好门店,发现每家店平均每天接待超百名老人体验“高压电位治疗仪”。在店员口中,这款治疗仪适用人群包括鼻炎、“三高”、腰椎滑脱、心血管病和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慢性病还是疑难杂症,使用后都“有效果”。(相关报道:)
不过,社交平台上,关于科治好高压电位治疗仪“骗钱”的帖子不少,从十多年前一直到现在。有医疗器械质量法规专家表示,上述店家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
其实,科治好的问题早有暴露,其“违规史”甚至已接近20年。如早在2006年,上海食药监局就将科治好家庭用电位治疗器列入违法广告名单,直指其未经审批发布宣传单。就在前不久,还有媒体曝光科治好暗示包治百病、鼓动老年人购买仪器。
然而,这些处罚和曝光并未治本,反而催生了更隐蔽的营销套路。如在不少老人的观察中,前些年科治好门店会将仪器摆至路边招揽体验,公然宣称能治癌症、截瘫等疑难杂症;如今,仪器被移入内间,体验时不允许开门并禁止拍摄,且工作人员还将“不发礼品”“不推销”的“免责声明”当作开场白。同时,对仪器疗效的讲解,也主要是在店员的引导下由体验者讲述。
但是,这些营销套路的“优化”,并不意味着店家就完成了“洗白”。说白了,这些看似更为“中立”的操作,不过是通过更隐秘的方式精准拿捏老年人的健康焦虑来卖仪器,本质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更值得警惕的是,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进口医疗器械注册证,高压电位治疗仪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在医疗机构中使用。但报道中的十余家科治好门店却均非医疗机构。也就是说,其代理销售资质本身就存在疑问。
此外,高压电疗仪作为高风险级别的医疗器械,非专业用户操作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并对使用人群有着严格要求。但在店员的介绍中,除了安装心脏起搏器和发烧的人,其他人都可放心使用该仪器,甚至包括孕妇和婴儿。这种“睁眼说瞎话”的营销,不仅是在收割老年人的钱包,也对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不小的威胁。
很显然,面对这种存续多年的乱象,监管部门需要拿出更有效的办法。应该看到,这些仪器售价动辄数万元,且门店数量多,若仅仅是零星罚款,其违法成本或远低于违法收益。
从夸大功效的保健品,到疗效存疑的各类养生器械,如今涉老消费领域的虚假宣传、违规销售等灰色现象,已然具有普遍性。科治好的案例再次提醒,要有效压缩这类灰色空间,相关治理必须得有系统性升级。
如监管层面,当构建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对销售资质和销售流程等进行全链条监督和规范,并显著提高合规经营门槛与违法成本,而不是“一罚了之”。同时,也要创新科普形式,有效增强老年人对各类营销乱象的“免疫力”。
无论如何,老年人的健康与积蓄,不应成为不法商家肆意收割的对象。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关于涉老消费市场的规范,从监管职责的明确,到规则的升级,都应加速。不让大量老人在被忽悠和欺骗中,冒着安全风险掏空钱包,这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