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十三妹
2023年9月,浙江台州发生一起车祸。
46岁的徐女士被一辆越野车直接撞飞,经抢救无效死亡。
警方调查发现,凶手竟然是徐女士23岁的儿子卢某,以及其两个初中同学。
由于三人开销无度,最后竟把黑手伸向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先后三次设局制造假象,试图骗取巨额保险。
翻看其经过,其冷血与精密程度令人发指。从最初计划戳瞎母亲眼睛制造车祸骗保,到将毒手伸向父亲,再到最后决定直接夺走母亲生命,罪恶不断升级。
第一次作案,卢某某骑电动车载母亲,同伙越野车尾随。钉子已备好,瞄准的是眼球,只因母亲下意识偏头,钉子擦过眼皮,血流满面却未失明。母亲没怀疑,还以为是树枝刮的,拍拍裤子继续回家做饭。
第二次,他们把目光瞄到父亲身上。父亲起初拒绝,儿子反复念叨“家里欠钱”,父亲就软了。于是用树枝戳眼,父亲痛得哀嚎,儿子吼道:“别动,还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最后只是划破眼球,计划失败。
三次,卢某某得知车祸死亡能获得几十万保险理赔,就告诉父亲自己准备撞死母亲的计划。没想到父亲竟然同意了。3人连夜踩点、借车、调试车速,甚至计算“撞击角度”——要确保当场死亡。
案发那天,母亲刚把自家种的石榴塞给邻居,说“儿子爱吃”,转身就被时速八十的越野车撞飞十几米。抢救室里,医生宣布死亡,卢某某挤了两滴泪,转头问保险代理人:“多久能到账”?
32万理赔金到帐后,卢某某立即登录母亲支付宝帐号,转走3万元。后来又持母亲身份证与银行卡,把全部钱取走。这一可疑行为,也成为其案发的“导火索”,最终引起警方注意。
他们在卢某某手机里,发现有杨某某发的‘聊天记录等一下删了’,但在其同伙杨某某的手机里,却没有这句话。由此,一起杀母骗保的罪恶终于浮出水面。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是否有些人天生就是“坏种”?一个能够冷静策划杀害亲生母亲的人,一个在抢救时把钱取走的人,他们内心会痛吗?
案件曝光后,网上照例有人拿“原生家庭“说事:是不是父母溺爱?是不是经济压力?可邻居口中的徐女士,节俭到连五毛钱的塑料袋都舍不得买,却舍得给儿子买2千块的球鞋;父亲老实巴交,在工地搬钢筋供孩子读完大专。
若说贫穷是原罪,那全国三亿低收入者岂不都该去弑母?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callous-unemotional trait(冷酷-无情感特质),指那些从幼年便缺乏共情、缺乏悔意、以操纵他人为乐的人。研究发现,这种特质50%—80%与遗传相关,幼年即可观测:虐待小动物、纵火、撒谎成性、对惩罚无动于衷。
卢某某初中同学回忆,他曾把鞭炮塞进流浪猫肛门,炸得肠子横飞,还笑着拍视频。老师批评,他反问:“不就是一只猫?”——今天是一只猫,明天是母亲,后天可能就是整个社会。
卢某某似乎正是这类人的极端代表——母亲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张可兑现的保险单,是解决他“开销无度又无经济来源”困境的提款机。
然而,若将一切简单归因于“天生坏种”,或许又掩盖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病理。卢某某的父亲在案件中的角色同样令人深思。
当儿子前来告知要撞死母亲时,他从最初的拒绝到“随便你们怎么样都行”的默许,再到行凶过程中的无动于衷,这种近乎共犯的冷漠,暗示了卢某某的恶可能是在怎样一种扭曲的家庭环境中滋长。
父亲的表现不禁让人怀疑:在这个家庭中,亲情是否早已被物化?家庭成员间是否早已失去了最基本的尊重与关爱?这种家庭生态,或许正是培育极端利己主义的温床。
再扩大一点来看,我们的社会是否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滋生?卢某某的价值天平上,自己的消费快感竟然重过了母亲的生存权利。
经法院判决——主犯卢某某和杨某某死刑,从犯程某有期徒刑七年——体现了社会对这等悖逆人伦罪行的零容忍。然而,法律的严惩之余,我们更应思考如何防止此类极端案件的再次发生。
这起台州弑母骗保案,以其极端的残忍性挑战着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它提醒我们,人性中的恶一旦挣脱束缚,其破坏力足以颠覆我们所有的道德想象。
希望大家能明白,有些罪不能用“可怜天下父母心”去稀释,有些恶不能用“他还是孩子”去漂白。
愿“孝道”不再是节日表演,而是日常里最朴素的常识:生而为人,起码别拿生你的人换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