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6日,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2025 CDEC)在北京隆重召开。
大会特设的第二届“科学护眼 干眼无忧”眼健康科普大赛总决赛精彩上演,多位优秀医生通过生动多元的传播形式普及干眼防治知识,成为全场备受瞩目的亮点环节。权威专家在赛后深度解读干眼防治要点、获奖选手分享科普心得,为我国3.6亿干眼患者送上科学护眼指南。
2025
![]()
科普赋能:
青年力量传声 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本次科普总决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通过案例分享、情景演绎、动画科普等多种形式,将专业的干眼防治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传播内容,展现了青年一代在眼健康科普中的创新活力。
最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刘冬乐医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王家松医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雒文娟医生三位优秀医生脱颖而出摘得赛事前三名。
![]()
“一台手术、一段科普视频,不只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更要聚焦患者的真实感受。关注眼睛,更要关注人心,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暖心。”刘冬乐医生赛后接受采访分享道,他的参赛作品《白内障术后干眼》选取了患者因白内障术后干眼与医生发生冲突一段片段,从疾病患者的角度切入,聚焦患者实际需求,情感共鸣打破专业壁垒,让受众感受到“有人懂我”的归属感。
王家松医生的科普作品《火眼金睛之殇》则以西游记孙悟空患上干眼症视角切入,剧情性强,让硬核科普具备幽默可传播性。“未来,我会深耕干眼领域专业学习,把书本里晦涩的硬核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不仅要让大家认识到干眼的危害,更要让所有人知道它可防可控可治。”
雒文娟医生以打快板的形式将传统艺术与医学科普结合,语言通俗、节奏明快,把复杂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顺口的短句,形成“听觉记忆”。她赛后接受采访表示:“对医务工作者而言,科普是重要责任 —— 既要以专业引导公众、破除误区,更要以创新贴合时代,让健康知识更易传播。”
科普大赛为青年眼科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是全国干眼学术会议近年来的创新环节,也成为推动眼健康科普的重要力量,推动着我国干眼防治科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2025
![]()
权威解读:破除干眼疾病认知误区
构建眼健康科学防治体系
这场以普及干眼知识、推动早防早治为核心的赛事,引发了医疗界对国民眼健康的深度关注。赛后,多位眼科领域权威专家接受采访,围绕干眼发病趋势、治疗原则、科普传播等关键问题,分享专业见解,为公众送上科学指引。
发病趋势严峻 全人群需警惕
干眼已不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疾病”,正成为影响国民眼健康的重要问题。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约3.6亿人群遭受干眼症状困扰,发病趋势呈现三大显著变化。
“以往被认为是老年病的干眼,如今实现了发病年龄全覆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袁进教授指出,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干眼的致病因素各有侧重。
儿童的干眼问题常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等眼表疾病相关,随着近年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已成为干眼疾病的新挑战群体。
而随着读屏时代的带来,青壮年人群则多因过度使用屏幕终端和作息不规律诱发干眼疾病的持续发展。
对于老年人,干眼的发病仍与年龄增长带来的激素水平下降、腺体分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此外,干眼的发病因素也日趋多样化。袁进教授介绍,干眼已被认定为多因素致病的结果,除传统的免疫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外,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导致的眼表健康稳态丧失,也成为重要诱因。同时,我国干眼发病地域差异明显,根据流调数据显示,北方、高海拔及干燥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科普宣讲推动早发现早干预认知
“干眼发病率高,但认知误区普遍存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吴护平教授指出,不少老年人将干眼误认为沙眼,年轻人则当作结膜炎,自行购买眼药水使用,往往适得其反。干眼是由多因素致病的结果,治疗需兼顾短期缓解症状与长期改善病因,避免复发。若长期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而科普宣教是提升公众认知、推动早发现早干预的关键。
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曾庆廷教授介绍,干眼患者治疗需经专业检查后,根据干眼分型、严重程度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她指出,目前大多数患者对干眼症的认识还停留在"干眼症只是眼睛缺水"上,眼表泪膜是由油、水、蛋白三层结构构成,单纯补水可能冲刷掉原有油脂,导致泪膜更不稳定。包括临床上常用的人工泪液,是缓解干眼症的常用手段,但并非万能药,干眼需进行精准的抗炎治疗。而部分网红眼药水含收缩血管成分或防腐剂,长期使用会造成眼表慢性损伤,反而加重干眼。
干眼治疗需“双管齐下” 规范用药是关键
针对干眼的临床防治,专家们一致强调抗炎的核心原则,明确早发现、早治疗,打破干眼的恶性循环是关键。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刘昳教授解释,干眼早期泪膜渗透压增高会触发炎症因子释放,引发非感染性炎症,进而损伤眼表,加重干眼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抗炎 + 补水”必须两手抓、两手硬。
国际共识早已将抗炎治疗纳入干眼治疗核心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教授表示,制定系统性的治疗方案是打破干眼恶性循环的最佳手段,0.05%环孢素滴眼液等免疫调节剂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炎药物,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泪膜的稳定性,促进自身泪液的分泌,还能抑制眼表组织和细胞的凋亡,从而增加杯状细胞的数量。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龚岚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抗炎药物的使用规范:激素类药物起效快,可在重度干眼早期短期使用;非甾体类药物也可作为用于轻中度干眼的辅助治疗,只可短期应用;以0.05%环孢素滴眼液为代表的免疫调节剂安全性高、无激素副作用,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临床的广泛验证,适合干眼治疗长期应用。她特别提醒,具体的药物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2025
![]()
多方聚力
共筑眼健康屏障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当前,随着电子产品普及、生活方式转变,干眼发病呈现年轻化、普遍化趋势,给公众视觉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强调医务工作者应成为科普主力军。
本次大会主席、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教授表示,医媒联动也应成为科普传播的重要方向。媒体在健康知识普及中发挥关键作用,期待更多媒体加入干眼科普工作。
在他看来,医媒联动的潜力不止于科普层面,还可向学术领域延伸。“现在我们发现,不少患者会主动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新治疗方案,甚至会自行评估病情、与医生深入探讨,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已经相当深入。而且优质科普始终要以学术为依托,学术领域的每一次进展,都能让科普内容更前沿、更准确,也能让公众及时获取最专业的健康知识,这也是我们期待医媒在学术层面深化合作的核心原因。”
专家支招 守护眼健康从日常做起
针对长期受干眼困扰的患者,刘祖国教授给出两点核心建议:一是及时就医评估病情,既要重视不忽视,也不要过度焦虑,目前医学已有多种应对干眼治疗的办法;二是做好生活方式和环境调整,预防干眼的发生和加重,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在生活方式调整上,刘祖国教授推荐国际公认的“20-20-20原则”:每看屏幕20分钟,看向20英尺(6米)外物体休息20秒,让眼睛充分放松;保证良好睡眠,控制高脂食物摄入,避免吸烟,坚持适度运动并保持愉悦心情,良好心态能带来类似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他特别强调了环境优化同样重要。日常使用电子设备时,需调节周围温度、湿度,避免污染,优化光线条件,打造舒适用眼环境,减少干眼诱发或加重的可能。
作为全国干眼学术会议的创新环节,此次“科学护眼 干眼无忧”眼健康科普大赛总决赛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干眼领域大众科普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也为眼健康科普工作注入新思路和新动能。随着科学防治理念的广泛传播、诊疗技术的持续进步,我国干眼防治工作将迈向精准化、规范化、普及化新阶段,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视觉健康屏障。
加入读者交流群:
![]()
商 务 合 作 :杨小雨 152100417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