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李凤清
从楼道灯追着日出自动熄灭,到厨余垃圾在社区花园里“变废为肥”;从屋顶光伏板悄悄攒下“绿电账单”,到业主用碳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如今,中国千万小区正悄然发生一场“绿色蝶变”。作为连接家庭与城市低碳治理的关键纽带,物业行业早已跳出“扫地修灯”的传统认知,扛起了社区碳中和的大旗。
![]()
10月25日,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2025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绿色空间使用者”案例交流学习活动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发布《中国物业行业碳中和战略与路径报告》,以万科物业在标杆实践为样本,破解“公区排放归属模糊”、“减碳收益平衡难”等行业困局,为“双碳”目标基层落地提供了鲜活的社区范本。
破解权责迷局:物业拿到“碳管理授权书”
“以前公区电梯、路灯的能耗算业主还是物业?想换节能设备都怕扯皮。”这是物业人员曾普遍头疼的问题。如今,万科物业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
记者从报告中获悉,万科物业将通过《物业服务合同补充协议》,在法律层面明确对小区公共设施的“运营控制权”——小到走廊灯、大到水泵房,这些设施产生的碳排放正式纳入物业碳核算范围。“这相当于给物业发了‘碳管理授权书’。”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专家解释,依据国际通用的GHG Protocol核算标准,“运营控制权”让公区排放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既符合ESG披露要求,更扫清了减碳落地的制度障碍。
目前,该权责界定模式尚处于方案设计阶段,而万科物业已构建了“智能降耗-循环利用-协同治理-生态固碳”完整体系,在全国多个社区形成可借鉴的低碳实践样本,为后续制度落地积累了实证经验,让昔日“没人管”的公区排放,能成为可量化、可管控的“减碳富矿”。
黑科技上阵:社区藏着“花式减碳密码”
万科物业为该社区量身打造“光伏-储能-灵石智慧微电网”系统,实现能耗监测、电梯节能、光伏储能微电网调控,光伏发电量可补充公区用电,多余电力纳入社区能源管理体系。2021至2023年,搭配电梯能量回收、太阳能路灯等设施,社区人均碳排放强度年降幅超10%。
小区路灯会追太阳?万科物业的太阳钟照明系统堪称“节电高手”,它能根据不同城市的日出日落精准调控开关灯时间,覆盖2500多个项目后,公共照明用电量平均下降10.62%,年节电超1亿度,相当于少烧3.5万吨标准煤。
在武汉万科翡翠滨江社区,太阳钟智能照明系统正悄然改变光影生活。它智能感应自然光线,自动调节亮度:晨曦微亮时调暗,夜幕降临后补光,雨天则增强照明保障安全。居民们清晨遛弯、深夜归家都能感受到恰到好处的舒适光线,住户称赞它“像会呼吸的管家,既懂节能,更懂人心”。
![]()
这项智慧实践不仅有效节能减碳,更润物无声地提升了环保意识,用光影科技书写着社区的低碳未来。
![]()
武汉万科翡翠滨江小区太阳钟智能照明系统
社区垃圾处理正上演“变废为宝”的魔法。武汉万科城用社区创新推行“三明治堆肥法”,将园林落叶与居民厨余垃圾科学分层发酵,每年让80吨有机垃圾“变废为宝”。产出的17吨有机肥直接反哺社区花园,既省下清运处理与肥料采购双重成本,更形成“垃圾循环-土壤滋养-碳减排”的闭环,让碳中和从宏大命题落地为“开窗见绿、抬手减碳”的日常。
武汉万科城业主王女士就深有感触:“以前夏天小区热得难受,现在绿化多了,连我老伴的呼吸道毛病都少犯了。”经节能环保改造的社区,热岛强度平均降低2.3℃,居民呼吸道疾病就诊率也实现了显著下降。
![]()
武汉万科城社区有氧堆肥示范基地
居民当主角:从“旁观者”变“低碳合伙人”
在武汉金域蓝湾社区,退休的李大爷最近有了新乐趣:把家里的旧衣服打包投进智能回收箱,手机立刻就能收到现金入账通知。他笑着展示自己的“低碳账本”:“瞧,这个月投了20公斤旧衣服,账户里多了十几块钱,买菜零花钱都省出来了!”
社区引进的“爱分类,爱回收” 智能回收箱,可投放的可回收物品主要为纸类、塑料、金属、织物等四类,居民手机扫码就可开箱投放可回收物品,系统便会自动称重、按公斤计价(0.8元/公斤),并根据回收物资重量获取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即可实时提现至微信零钱。这种“扔‘垃圾’=赚现金”的直白激励,让低碳行为变得触手可及且回报立现。
与“有偿回收”同步推进的,还有堆肥体验课送有机肥、节能讲座赠节能灯等多元化活动。通过这套 “参与即获益”的低碳激励体系,居民们从环保旁观者,变身积极的“低碳行动派”甚至“低碳推广员”。数据显示,项目落地半年,社区每月旧衣回收量增长超300%,直接带动碳减排超5吨 。
![]()
武汉金域蓝湾“爱分类,爱回收”有偿智能回收箱
报告指出,物业正打破“单打独斗”的减碳模式,构建“政企民”协同治理生态。青岛城阳蝶城创新的“五社联动”模式颇具代表性: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工组织做方案,物业抓执行,居民志愿者组成“红色小楼长”、“妈妈团”,一起动手建堆肥花园。如今,这里85%的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昔日“没人管”的垃圾,成了邻里互动的“纽带”。
碳积分更成了激活参与热情的“钥匙”。万科的碳积分体系已链接640万家庭,不少社区还办起“二手市集”,闲置玩具、家电在邻里间循环利用,既省了钱,更拉近了关系。
“以前觉得减碳是国家大事,离自己很远,现在发现随手就能做,还能给社区出力。”参与过“废油制皂”活动的业主张女士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比千言万语的宣传更有感染力。
绘就路线图:2045年瞄准社区净零排放
物业减碳绝非“一阵风”,《报告》更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中国物业碳中和转型分为三阶段推进:
2025-2030年“筑基精算”,碳在哪里? 实现公区分项计量全覆盖,让每个岗位都有“控碳责任”;
2031-2040年“系统脱碳”,碳怎么减?大规模推广光伏、储能等绿电设施,力争绿电占比超40%;
2041-2045年“净零引领”,碳如何转价值?90%社区实现运营期净零排放,社区微电网接入城市虚拟电厂,甚至能向市政提供碳汇资源。
![]()
“未来的物业,不仅是小区管家,更是绿色生态运营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表示。目前,各大头部企业已纷纷发布碳中和目标,万科物业的实践经验也为行业提供了“降本增效+社区治理”的双重参考。随着节能收益ABS融资、光伏CCER碳资产开发等金融工具介入,物业减碳正形成“投入-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从一盏灯的智能控制到一个社区的零碳运营,从一家企业的探索到一个行业的转型,物业行业的“绿色蝶变”,正让千万个小区成为“双碳”目标落地的“最小单元”。当屋顶光伏成为社区标配、厨余垃圾全量就地利用、业主碳账本联通城市碳普惠系统,我们的“家”终将更绿、更省、更舒适,更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