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谁将受益?专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新冠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央行为何提出此举?何时能够实施?相关人群有何利好?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兴业研究学术评审委员会主席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兴业研究学术评审委员会主席鲁政委。受访者供图

哪些人有望获得信用记录修复?

10月27日,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人民银行运营的征信系统是一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并供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二十多年来,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透露,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明年初执行。

记者注意到,部分有短暂逾期记录但又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 ,对信用记录优化的需求催生了一些所谓“征信修复”机构。虽然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屡屡提示风险,但以征信修复名义进行的骗局仍屡屡发生。

此举将为相关人群带来哪些利好?

对于个人信用救济政策,鲁政委认为,这是主管部门回应居民部门现实需求的应时之举。疫情期间,居民部门因诸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在已还清贷款后应尽早在征信系统中修复相关记录。这部分违约记录得以修复,将帮助相关人群更好融入金融活动。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予以删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提交关于优化个人征信修复制度的建议。有委员认为,让一些因临时、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历史逾期的消费者重新获得优质信贷供给,有利于更好发挥消费信贷促消费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监管机构努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法院完善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鲁政委认为,央行此举是对因外部原因违约的居民部门重建金融信任的帮助。既坚守了金融秩序和风险底线,又让征信体系体现包容与温度。

在他看来,针对居民部门资产负债的关注和修复力度还不够,需要综合施策。目前,政策中“一定金额”的标准尚未最终确定。对此,他认为该项政策在实施中既要减轻受征信约束影响者的经济负担,又要防范信用道德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9825文章数 8875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