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义乌义博会上一个展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
挤进人群一看,既没有珠宝闪耀,也没有炫酷科技,展台上摆满的竟是平平无奇的吸管。
守在展位前的是位头发斑白的老者,面对镜头从容不迫:“我这根吸管,单根利润只有8厘钱,可去年卖出了整整2.4亿。”
话音刚落,围观的商人们纷纷瞪大了眼睛——8厘?连捡都嫌费劲,怎么还能做出这么大生意?
![]()
接手烂摊子
这位老人正是楼仲平,业内人称“吸管之王”。
1993年底,他还是个奔波于各地的小货郎,靠着“鸡毛换糖”的老传统,在商海中摸索生计。
某天,朋友找上门来,说自己经营的一家吸管厂濒临倒闭,问他愿不愿意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楼仲平没多犹豫就答应了。为什么说是“烂摊子”?
![]()
那时的吸管行业极其艰难:一根成本7厘,售价10厘,净赚仅3厘钱。
工人因收入微薄频频要求加薪,而同行之间又陷入价格战,你卖10厘我就敢卖9厘,最终谁都挣不到钱。
身边的朋友劝他:“这种生意迟早饿死,不如跟我去做袜子,一双能赚一块。”
但楼仲平偏偏不信邪,一头扎进工厂潜心研究,还真让他找到了突破口。
![]()
他发现,尽管做吸管的人不少,但大多粗制滥造,产品无品牌、质量无规范,客户提什么需求都得临时拼凑。
于是1995年,他果断注册了“双童”商标,并咬牙掏出一万元,在《金华黄页》上刊登广告。
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吸管圈堪称石破天惊。
![]()
同行见状讥讽道:“一根塑料管还搞品牌?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你家出的次品?”
可谁也没料到,这个被嘲笑的决定,竟成了他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广告发布不久,就有客户主动联系:“终于找到有品牌的吸管了!先来10万根!”
就这样,“双童”开始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
真正让他站稳脚跟的,是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条形码”。
2000年前后,互联网兴起,一家外贸公司向他下了出口订单。
对方开口便问:“你们的产品有条形码吗?没有就不能接入电子系统。”
楼仲平当场愣住,别说见过,听都没听过条形码是何物。
![]()
打听一圈才明白,申请条形码的前提是具备企业标准。
可当时整个吸管行业,既无国家标准,也无行业统一规范。
无奈之下,他竟翻出《义乌水泥厂产品标准》,照着格式逐字撰写了一份属于“双童”的企业技术文件。
正是凭借这份“借鉴而来”的标准,他成功申请到了条形码,也第一次意识到:再小的产业,也需要制度支撑。
![]()
从那以后,他严格要求生产流程:吸管壁厚必须控制在0.3毫米,误差不得超过0.01毫米。
每一批成品都要抽样检测,凡不合格者一律销毁。
靠着这份近乎苛刻的坚持,“双童”逐步打入美国和日本市场。
当别人还在拼低价时,他的吸管已因品质稳定,单价高出2厘。
![]()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疑惑:靠提升2厘利润,顶多勉强维生,他是如何实现年销2.4亿的?
别急,接下来的操作,才是真正引爆增长的关键。
![]()
火烧300万
2005年,楼仲平接到一笔来自日本的大单——整整20个集装箱的吸管。
货物抵达目的地后却被原封不动退回,理由是:“产品清洁度不达标,不符合我们进口标准。”
这批货价值高达300万元,相当于当时工厂半年的全部收益。
![]()
为了重建信任,楼仲平毫不犹豫地下令:全部烧毁!
许多员工难以接受,认为这是自损八百之举,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场“自我革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消息传到日本客户耳中,对方当即表态:“今后我们的吸管,只认‘双童’一家供货。”
![]()
经历过这次教训,楼仲平彻底醒悟:靠廉价走量只能苟活。
要想突围,就必须敢于投入,专攻别人做不了的领域。
他开始聚焦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巴西客户想要足球造型的吸管,他就专门开模定制。
![]()
母婴店需要带刻度标识的吸管,他就在管身上精准印刷测量标尺;咖啡连锁店寻求环保方案,他立即组织团队研发可降解新材料。
2013年巴西世界杯前夕,一位客户订购十余个货柜的足球主题吸管用于促销活动。
这类定制产品的利润率,比普通款高出十倍不止。
不过楼仲平并未因此忽视“小客户”,反而主动出击。
![]()
过去吸管行业普遍追逐超市、饮料巨头等大客户,嫌弃小订单麻烦又不赚钱。
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积极联络玩具店、文创小店、网红奶茶铺展开合作。
他组建专业定制小组,哪怕客户只要1000根,只要合理报价,照单全收。
有人笑他“贪小便宜”,可楼仲平心里清楚这笔账。
![]()
一个大客户可能下单百万根,但压价极狠,利润空间有限。
而一百个小型客户各订一万根,总价相同,却因议价能力弱,整体利润反而更高。
久而久之,“双童”的客户网络遍布全球:从街边奶茶摊主,到儿童玩具制造商,再到各类展会主办方。
这些零散订单汇聚起来,一年销量突破6.5亿根,总销售额直逼2.4亿元。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生意如此红火,难道就没遭遇过危机?当然有过。
![]()
限塑令逼出来的奇迹
2008年国家出台“限塑令”,塑料制品瞬间成为众矢之的,大量同行被迫关门歇业。
楼仲平不仅没倒下,反而借势腾飞,将事业推向新高度。
政策落地当天,业内一片哀嚎,有人怒斥政府“断人生路”,有人匆忙转型卖布袋。
![]()
楼仲平却异常冷静,因为他早已预判趋势:塑料终将被淘汰。
早在数年前,他就与多所高校联手,启动可降解材料的研发项目。
研发团队尝试了数十种原料:最初用秸秆制作,结果太脆易折;改用纸浆,遇水即软化溃散。
最终锁定“生物基材料”——以玉米淀粉和木薯粉为主要成分,既能自然分解,甚至还能食用。
![]()
除了可食用吸管,他还陆续推出不锈钢款、玻璃款以及具备温感提示功能的智能吸管。
到2025年,“双童”的可降解系列产品在欧盟与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双双位列第一。
有竞争者试图跟进,却发现核心技术已被“双童”申请多项专利保护,根本无法复制。
至此众人方才醒悟:楼仲平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吸管制造商”,而是走在前沿的“材料科技玩家”。
![]()
结语
听完楼仲平的经历,你应该明白他是如何用每根8厘钱的微利撬动2.4亿年营收了吧?
并非运气眷顾,也不是吸管本身有多玄妙,而是他参透了“微利生意”的底层逻辑。
那些总抱怨“生意难做”的人,若看看楼仲平的做法,就会明白缺的从来不是风口,而是沉得住气的耐心与匠心。
嫌吸管利润薄?可你有没有为0.01毫米的精度偏差,亲手焚毁价值300万的货物?
嫌小订单琐碎?可你有没有算清,成千上万个微型订单叠加后的惊人总量?
因此,世上没有所谓的小生意,只有格局不够的眼界。
信息来源:
![]()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