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标准化改革,旨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推动标准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共治转变。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压减地方标准存量、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成为重要任务。
2025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压减地方标准存量,推动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团体标准转化,进一步消除区域间标准差异,实现标准的统一和市场的公平竞争,释放经营主体活力,推动商品要素自由流通,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转化,符合国家标准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能显著提升标准的影响力与应用范围。
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转化,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和要求,并非所有地方标准都适合转化。转化决策应建立在对标准自身价值、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及潜在影响的综合评估基础上。本文梳理了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转化的具体路径、方法与要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转化前的准备工作
转化过程涉及不同路径和条件,在启动正式转化流程前,充分的准备、扎实的实施证据是成功的基础,对转化流程的清晰理解以及与目标受理机构的有效沟通,是成功转化的关键。通过下图可以快速了解主要的转化方向和核心要求。
![]()
1、自我评估与完善
对照图表中的核心要求,全面评估你的地方标准。检查标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协调性,确保其与更高层级标准不存在冲突,且编写格式规范。
2、收集实施证据
系统性地收集、整理该地方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证明。包括:
采用情况:有多少企业、机构采用了该标准?
经济效益:是否带来了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产值增加等?
社会效益:是否促进了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方评价:是否有来自行业协会、检测机构、专家用户的正面反馈或评估报告?
3. 调研与咨询
对于拟转化为国家标准的,应提前咨询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 或相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意见,了解国家层面的需求和立项可能性。
对于拟转化为团体标准的,应主动与相关的全国性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进行沟通,确认其是否感兴趣并具备承接能力。
二、转化的通用流程
虽然不同路径的具体程序有所差异,但一般包含以下环节:
1、立项申请
向对应的标准化主管部门(如SAC)或社会团体提交立项申请书(或转化申请)。申请材料通常包括:
地方标准发布文本及编制说明。
自我评估报告及实施效益证明(收集的证据)。
标准适用性论证报告(说明为何要转化为国家标准或团体标准)。
技术内容的先进性、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说明。
征求意见的处理情况汇总表(如有)。
2、立项评估
受理机构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和论证,评估转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最终决定是否批准立项。
3、起草与征求意见
立项批准后,通常需要成立起草工作组(可由原地方标准起草单位牵头),根据新的定位和要求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草案后,会向社会或相关方公开征求意见。
4、技术审查
起草组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后,提交给受理机构组织的专家审查会进行技术审查。审查专家会对标准的技术内容、文本质量等进行全面评审,形成审查结论。
5、批准发布
国家标准: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编号(GB/X XXXX-XXXX)、发布。
团体标准:由相应的社会团体按照其规定程序批准、编号(通常为T/团体代号 XXXX-XXXX)、发布。
6、公开与备案
国家标准:由官方机构统一公开。
团体标准:由制定团体公开,并按要求报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如何向国家标准转化?
1、转化条件
技术先进性:地方标准的技术指标、方法等需处于行业前沿水平,解决现有标准未覆盖的技术难题,或在关键参数上实现显著提升,且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广泛适用性:标准需具备跨区域、跨行业的适用性,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共性需求,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行业特点,确保普适性。
实施成熟度:地方标准需经过充分的实践验证,在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且效果显著,具备持续改进的机制,能根据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动态调整。
合规性: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技术要求、管理规定等不得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相抵触,程序需规范透明。
与国家战略契合度:紧密契合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等。
2、转化流程
前期评估:对地方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全面自查,判断其技术先进性;分析适用范围能否拓展到全国层面;审查与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契合度。
中期修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的规范和程序对地方标准进行修订,包括格式、内容、结构、术语定义等方面;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征求全国范围内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消费者等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对技术内容进行优化和补充,跟踪国内外技术最新发展动态,纳入先进成果。
后期申报: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包括标准修订说明、征求意见汇总及处理情况、技术验证报告、实施情况报告等;按照国家标准申报规定,确定申报的归口管理部门,提交申报材料;积极应对审定环节,清晰介绍标准修订背景、主要内容和技术特点,虚心接受合理建议并承诺改进,确保审定顺利通过。
持续跟踪:加强标准宣贯与培训,向企业、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等宣传国家标准内容和实施要求,提高各方认知度和执行能力。建立跟踪机制,收集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数据,了解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根据反馈及时动态修订,调整技术指标,确保标准适应社会发展。
3、注意事项
地方标准需满足技术先进、广泛适用、实施成熟、合规性强等条件,方可启动升级程序。
转化过程中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市场监管总局对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有明确要求,试点地区需遵循相关流程和规范。建议起草单位与行业主管部门密切沟通,确保各环节符合国家标准制定要求,提高转化成功率。
四、如何向团体标准转化?
1、转化条件
需求导向:优先选择对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适合继续作为地方标准保留的项目,如区域性特色明显、技术更新较快、非强制性管理需求的标准。
科学性:转化后的团体标准技术内容需准确可靠,起草单位和起草人需深入研究相关技术和实践。
协调性:与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调,避免矛盾或重复,考虑不同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确保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转化流程
明确范围:确定适合转化为团体标准的地方标准。
组建团队:由原地方标准的起草单位、起草人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专家组成转化团队,负责评估标准适用性、调整技术内容、制定转化方案。
优化内容:简化条款,去除不必要的强制性要求;增强实用性,结合行业实际需求补充或修改内容;引入创新元素,根据最新技术发展增加前瞻性内容。
建立发布机制:由行业协会或联盟负责组织发布,并在行业内广泛宣传,鼓励企业自愿采用。
推动实施监督:通过培训与宣贯普及新标准内容;定期收集使用者意见和建议,及时修订完善;对积极采用团体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或荣誉表彰等激励。
3、注意事项
转化过程中需确保标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转化过程需确保与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调一致,避免冲突。
团体标准的自愿采用性质需通过市场机制和行业自律推动实施,需建立有效的推广和监督机制。
转化工作需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五、转化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问题:技术内容冲突或不协调
对策:提前进行细致的标准比对工作。若与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冲突,需在转化前进行研究并提出协调解决方案,或论证其替代必要性。必要时,对地方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使其符合国家标准的整体框架和要求。
问题:缺乏广泛的共识和支持
对策:地方标准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在申请转化前,特别是转化为国家标准时,可主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如全国相关行业)征求意见,了解各利益相关方的看法,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社会需求,通过试点验证、区域差异分析等方式,对地方标准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在保持一定灵活性的同时,具备全国通用性,提前化解潜在分歧,争取更多支持。
问题:实施证据不足
对策:在地方标准实施期间,就要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数据,包括量化数据和典型案例,以充分证明其价值和效果。
问题:转化周期长
对策:国家标准转化周期通常较长,需耐心等待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审查流程。对于一些技术更新快的领域,可评估是否有更快捷的途径(如转化为团体标准,或尝试申请国家标准的快速程序)。
问题:标准质量与权威性不高
对策:加强对转化标准的质量审核,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标准的技术内容、编写规范等进行评估。严格规范标准的制定程序,确保标准制定过程公开、透明、科学。
问题:标准的衔接问题
对策:地方标准转化为团体标准后,需妥善处理与原地方标准的衔接问题,避免出现标准真空或重复制定的情况。在转化过程中,明确地方标准的废止时间表,确保团体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平稳过渡。
问题:标准实施推广效果不好
对策:标准的实施依赖于市场,可能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实施效果不佳的情况。通过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对标准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建立实施反馈机制,及时收集企业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总结
地方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或团体标准,需结合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严格审核、多方协作等方式,确保标准的转化质量和实施效果。同时,需注重标准的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需求。
消息来源:“河北标准化协会”公众号
“版权声明:我们的目的旨在行业分享交流,传递行业正能量,讲好与特种设备有关故事,引导行业与公众守法合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