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主食,很多糖尿病人和控糖人群第一反应就是“少吃”,甚至想“不吃”。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早就给出了饮食思路——控糖不是简单减主食量,而是升级主食结构,这样既能补营养,又能稳血糖。
01
主食结构升级,核心变在哪?
过去主食多是精米白面(白米饭、白馒头等),现在《指南》建议 “多吃全谷物、杂豆类、薯类,少碰精制谷物”。具体推荐:成年人每天吃 200-300 克谷类,其中全谷物 / 杂豆类 50-150 克、薯类 50-100 克。
比如原来一顿吃 1 碗白米饭,现在可以换成半碗白米饭 + 半碗杂粮饭,再配 1 小块蒸红薯。
![]()
(图片由AI生成)
关键原因是:精米白面没多少膳食纤维,吃了血糖易 “飙升”;而燕麦、糙米、红豆、红薯等富含膳食纤维,消化慢,能让血糖稳着升。
02
为啥升级对控糖友好?
很多控糖人群担心吃主食会让血糖升高,所以严格限制主食摄入量,甚至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
但其实,身体需要碳水化合物来提供能量,长期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引发酮症等问题,反而不利于健康。
而主食结构升级,正是在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同时,通过选择升糖指数(GI)更低的食物,帮助控制血糖。
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GI 值越低,食物引起的血糖升高越缓慢、越平稳。
![]()
(图片由AI生成)
比如,白米饭的 GI 值大约在 70 左右(属于高 GI 食物),而糙米的 GI 值大约在 50 左右(属于中低 GI 食物),燕麦(需要煮的纯燕麦片,不是即食麦片)的 GI 值大约在 55 左右,红薯的 GI 值大约在 44 左右。
当我们把高 GI 的精米白面换成中低 GI 的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时,餐后血糖的峰值会降低,血糖上升的速度会变慢,这样就减少了血糖波动对身体的影响,也能减轻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压力,对血糖管理非常有益。
另外,膳食纤维还能增加饱腹感。很多控糖人群会有这样的困扰:少吃主食后很快就饿了,忍不住想吃零食,结果反而摄入更多热量。
而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中的膳食纤维能让我们在吃同样重量主食的情况下,感觉更饱,从而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总热量,对体重管理和血糖控制都有帮助。
03
实用攻略
控糖人群该怎么吃升级后的主食?
混搭循序渐进
别一下子全换杂粮,可在白米中加 1/3-1/2 全谷物 / 杂豆类(如白米 + 糙米 + 燕麦);薯类要替代部分主食(比如吃 100 克蒸红薯,就少半碗米饭),且选蒸、煮、烤(无油糖)的做法。
![]()
(图片来源于Pixabay)
选对种类避陷阱
全谷物看配料表,要 “全谷物粉” 排第一,无额外糖油(比如避开 “小麦粉” 在前的 “全麦面包”);杂豆类选干豆,别买罐头豆(含盐)、蜜豆(含糖)。
控制总量
再健康的主食也是碳水,过量仍会升血糖,需根据年龄、活动量等调整每日总量。
烹饪别煮太烂
粥煮得越久越烂,GI 越高,杂粮粥煮到颗粒分明即可;避免甜面包、油条等糖油多的主食。
04
避开 3 个常见误区
1.别觉得 “杂粮吃多少都行”:过量仍会升血糖,需控量。
2.别把薯类当蔬菜:薯类是主食,吃了薯类就要减米饭量。
3.别选即食杂粮:即食麦片、杂粮粥多含糖和植脂末,GI 高,不如煮纯燕麦。
总之,主食升级不是 “少吃”,而是 “优化”—— 用中低 GI、高纤维的食材替代精米白面,让控糖饮食更易坚持,还能兼顾营养和口感。调整时可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