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王先生体检时查出颈动脉斑块,看报告写“软斑块”就慌了,以为要中风,连夜挂号。医生看了他的检查单后告诉他:先别慌,斑块不是绝症,先做评估再干预。
 ![]()
查出斑块感觉天塌了?其实它很常见,年轻人也可能中招
很多人觉得“颈动脉斑块是老年人的专属”,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全面。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斑块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年轻化。
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斑块在早期都是“稳定斑块”,就像结在血管壁上的“硬疙瘩”,不会轻易脱落,也不会突然堵塞血管。只有少数斑块是“易损斑块”,会增加中风风险。
 ![]()
查出颈动脉斑块别慌,先做3项评估来确定风险
很多患者查出斑块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吃降脂药,其实这是不对的。不同危险等级的斑块,干预方法完全不同。在制定方案前,必须先做好这3个评估,精准判断风险。
1、斑块性质,看是“硬斑块”还是“软斑块”
简单来说,“硬斑块”就像血管壁上结的“老茧”,不容易破裂,风险相对较低。
“软斑块”则像“豆腐渣”,很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就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中风。
 ![]()
2、狭窄程度,看血管堵了多少
超声检查也能明确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程度<50%为轻度,这个阶段血管供血基本不受影响,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风险较低;狭窄程度在50%-69%为中度,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狭窄程度≥70%为重度,此时即便斑块稳定,脑供血也会严重受限,甚至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这里要提醒大家,狭窄程度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有些患者虽然狭窄程度轻,但斑块是易损的软斑块,风险反而比狭窄程度中度的硬斑块高。
 ![]()
3、全身风险因素,看有没有“帮凶”
颈动脉斑块不是孤立存在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家族史等,都是斑块进展的“帮凶”。比如有高血压的患者,高压血流会持续冲击斑块,加速斑块破裂;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修复能力差,会让斑块长得更快。
 ![]()
医生透露:颈动脉长斑块做好4件事,有机会缩小斑块
很多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斑块能不能缩小”。答案是:能!尤其是软斑块和轻度狭窄的斑块,通过以下4件事,坚持下去,很多人会发现斑块缩小或稳定了。
1、饮食、运动双管齐下
饮食干预核心是控“坏胆固醇”:要避开反式脂肪、高糖食物和加工肉类;多吃坚果、亚麻籽、深海鱼等含Omega-3的食物,燕麦、芹菜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以及大豆、坚果等含植物固醇的食物,帮助调节血脂。
日常可遵循“清淡不单调”原则,比如早餐燕麦配鸡蛋,午餐杂粮饭配肉菜,晚餐杂粮粥配凉拌菜。
运动能提升“好胆固醇”,帮助清除血管壁上的“坏胆固醇”,但要因人而异:轻度狭窄、斑块稳定者,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中重度狭窄或斑块不稳定者,要避开快跑、爬山等剧烈运动,选散步、太极拳等温和方式,每次20分钟、每周3-4次,且需有人陪同。
 ![]()
2、规范用药,阻止斑块“恶化”
很多患者担心他汀类药物有副作用,比如肝损伤、肌肉疼痛,其实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肌酶,副作用的发生率很低。而且和斑块破裂引发的中风风险相比,药物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3、改掉“伤血管”习惯,给斑块“刹车”
除了饮食和运动,一些不良习惯也是斑块进展的“加速器”,必须改掉。
最该提到的就是戒烟,吸烟会释放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和破裂。另外像酗酒、熬夜等等的不良习惯也都要杜绝。
 ![]()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定期复查,轻度斑块每年查一次颈动脉超声,中重度斑块每3-6个月查一次,及时了解斑块变化。记住,颈动脉斑块的管理,“坚持”比“着急”更重要,只要科学应对,就能守护好血管健康,远离中风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