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的公园里,53岁的张阿姨和闺蜜边散步边聊着天。说到夏天穿短袖短裙,总忍不住吐槽:“我天生体毛旺盛,都不敢穿无袖衣服,上次用刮毛刀,结果没几天皮肤又痒又起疙瘩。闺蜜还劝我,有两处体毛千万别轻易动!是真的吗?”
阿姨越想越纳闷:体毛多到底能随便刮掉吗?真有不能碰的地方?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体毛浓密发愁,却也有不少人忽视了体毛背后的健康意义。你是不是也觉得体毛既尴尬又“多余”?
先别急着动手,今天就带你系统科学了解,哪些部位的体毛建议不要刮,以及健康处理的正确方法。
![]()
许多人对体毛的存在不理解,甚至觉得“光滑”才是美。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体毛分布与多少,与体内激素分泌、遗传密切相关。男女皆有体毛,只是因雄激素水平不同,体毛的浓密和分布各不相同,这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体毛绝不只是“碍美观”。医学研究发现,体毛有多项重要功能:
调节体温:体毛能帮助皮肤保持稳定温度,如腋下毛发减少汗液附着,降低细菌感染风险。
阻挡微生物和灰尘:比如鼻毛、阴毛可防止异物和细菌入侵敏感区域,提升防护力。
减少摩擦与损伤:易出汗或活动频繁的部位有毛发,可减缓摩擦保护脆弱皮肤。
反映内分泌健康:体毛异常增多或减少,某些情况下,可能提示激素紊乱或健康问题。
哈佛大学一项针对1200人群的调查显示,约11.5%的人选择定期刮除体毛,但其中有38.7%的人因操作不当出现皮肤过敏、毛囊炎、局部色素沉着等问题。可见,随意刮除体毛,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隐患。
这些结果说明,体毛绝非全无用处,刮与不刮,都该讲方法讲科学。而某些部位,特别要警惕“轻易动手”的风险。
你可能听说过“哪里碍事刮哪里”,但医学专家反复强调,有两处体毛真的建议尽量不要刮!
1. 阴部毛发(阴毛)
阴毛不仅是隐私部位的“天然屏障”,更在健康方面大有文章。
防护感染:阴毛有效阻挡灰尘、细菌和真菌进入私密区域,降低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疾病风险。
![]()
缓冲摩擦:减少运动、走路时皮肤与衣物的摩擦,预防破皮红肿。
保护皮脂腺与温度平衡:维持局部生态及温湿度,减少小环境微生态失衡。
研究表明,长期频繁刮除阴毛的人群中,尿路感染发病率高约27.2%,明显高于未刮除人群。医生建议,除非生理需求或特殊清洁要求,大部分情况下不必主动刮除阴毛,如需处理,建议使用专业脱毛工具并保持清洁。
你可能不知道,鼻毛其实是呼吸道“第一道防线”。
过滤粉尘和病菌: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花粉等,多数会被鼻毛挡下,阻止其侵入呼吸道。
防止异物直接钻入鼻腔,保护呼吸道不被刺激。
调节鼻腔湿度与温度。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粗暴拔除鼻毛,感染率可增加20%,且易诱发毛囊炎或“危险三角区”感染(鼻子、口唇周围),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只建议修剪过长外露部分,切忌用手拔、用不洁工具随意剪除。
不少朋友习惯用剃须刀、电动脱毛器、脱毛膏等工具清理体毛,认为“干净、舒服、卫生”。可现实并非如此乐观。
皮肤敏感或过敏:约27%的人体毛刮除后,会出现皮肤泛红、发痒、甚至红疹,严重时发展为过敏性皮炎。
毛囊炎和色素沉着:刮毛造成细小伤口,细菌易“趁虚而入”,炎症后还可能造成局部发黑。
![]()
容易长倒刺或“鸡皮肤”:毛发断裂、内长,导致皮肤表面粗糙不平。
毛发生长更快、更粗:脱毛并不会减少毛囊,相反,部分人出现体毛更浓密错觉,心理负担随之加重。
尤其对于上述两处部位,一旦刮除带来炎症感染,处理起来十分棘手。有调查显示,因刮体毛导致疾病求医者,女性占比高达43%。并且,部分不合格美容脱毛产品,还可能含有刺激性化学成分,危害皮肤屏障。
![]()
既然体毛不可随意刮除,日常到底该怎么处理?专业医生给出的科学建议如下:
尊重个体差异:体毛多少、浓密,多属遗传与激素水平决定,不必与他人攀比,更不建议因美观焦虑盲目脱毛。
合理修剪代替剃除:对于腋毛等外露部位,可适当用专业剪刀修剪长度,既能减轻闷热感,又能减少摩擦。
保持皮肤清洁:比脱毛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定期清洁汗腺部位,及时更换贴身衣物。
![]()
选用安全工具操作:如确有需要,选用一次性刮刀或消毒电动修剪器,操作前后消毒皮肤,避免用手直接触碰伤口。
关注体毛变化:若突然发现体毛剧增或脱落,伴有月经紊乱、体重变化等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内分泌疾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