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真格了,德国想买稀土,就得先交出核心数据。
有人震惊,我却觉得这很正常。
![]()
中国该用制度守住底线,用规则保护利益。
这场博弈,谁更需要谁,还真不好说,接下来要看的,是欧洲能撑多久。
要数据不是刁难,是给稀土上“安全锁”
![]()
中国让德国企业交核心数据才能买稀土,这事儿在西方媒体里吵翻了天,不少人喊着“这是经济胁迫”,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操作再正常不过——说白了,就是给稀土交易加了道“安全锁”,根本不是故意为难人。
首先得搞清楚,稀土可不是普通的“泥巴”,它是高端制造的“命根子”。小到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大到风电设备、战斗机的引擎,没它根本玩不转。
更关键的是,这东西还能“军民两用”,比如钕铁硼磁体,既能装在电动车电机里,也能用到导弹制导系统上。
![]()
咱们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产业链的“顶梁柱”,光精炼加工能力就占了全球91%,欧盟造磁体的原材料,98%都得从中国进口。这种地位摆在这,咱们肯定得把好出口的“用途关”,不能让稀土乱用。
这次要的那些数据,核心就是供应链信息和最终用途说明——简单说,就是要弄明白“稀土从中国出去后,经过哪些厂家的手,最后到底用在什么地方”。
![]()
这规矩真不是咱们临时拍脑袋定的,2024年就生效的《稀土管理条例》,早就把全产业链监管的底子打好了;2025年10月商务部发的61号、62号公告,不过是把监管落到实处,连国外那些含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都管上了,只要里面中国技术占比超过0.1%,都得走审批流程。
之前吃过不少亏,有些稀土明明打着“民用”的旗号出口,最后却流进了军工生产线,现在要数据,就是为了堵上这个窟窿。
![]()
而且这事儿也不是中国独一份这么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过数据,2023年全球对工业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措施,比2009年多了5倍,十几个国家都在搞类似的管控。
就说美国,它把稀土用在国防上的比例就有35%,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不少,却天天喊着“中国管控威胁安全”,这纯属双重标准。
![]()
咱们早就说了,只要是合规的民用需求,申请都会批——上半年已经批了不少德国企业的申请,还专门设了“快捷通道”,根本不是想断供,就是想守住安全底线而已。
谁更依赖谁?德国企业比政客清醒
这场稀土博弈里,最有意思的就是德国的“两面派”表现:德国总理默茨在欧盟峰会上还撺掇马克龙,说要用《反胁迫工具法案》反制中国;结果转头德国企业就偷偷交了数据,连德国驻华大使馆都在帮着列“优先名单”,就盼着能快点拿到许可证。
![]()
这前后反差,其实早就说明白了一个理儿:到底谁更离不开谁,企业比那些政客看得明白多了。
德国对咱们中国稀土的依赖,早就到了动一根手指头都影响全身的份儿上。
汽车工业是德国经济的“饭碗”,可电动汽车里的永磁体,30%都是稀土做的,而这种磁体80%都得从中国进口。整个德国每年跟稀土相关的进口额,足足有700亿欧元,超过95%的需求都得靠中国供应。
![]()
今年4月份刚开始实施许可制的时候,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就急得跳脚,说几百份申请只批了四分之一,不少零件厂直接就停摆了;当时他们还说,要是再拖几周,更多生产线都得歇菜。
反观咱们中国,早就不是以前那种只靠卖资源的国家了。现在咱们的管控逻辑,已经从“管资源”升级到“管全链条”——从稀土开采、冶炼,到磁材制造的技术,甚至连生产线调试、维护的服务,都纳入了管制范围。
全球跟稀土相关的专利,中国申请的数量已经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永磁电机的产量更是占了全球91%,这种产业链优势,不是短期能被替代的。
![]()
就算不出口,咱们国内的稀土应用市场也能撑得起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风电这些产业现在都在爆发式增长,本身就是稀土的“消化池”。
欧洲喊了好几年要建“自己的供应链”,2023年还出台了《关键原材料法案》,说要到2030年实现10%本土开采、40%本土加工。
![]()
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格陵兰岛的稀土矿看着储量大,现在还在勘探阶段,光拿个开采许可就得等两年,一年还只能生产8个月,根本填不上缺口;欧洲自己的加工技术也差得远,就算从非洲买了稀土原矿,还得运到中国来精炼,不然根本用不了。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都直白地说,西方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至少得等十几年。
欧洲的“替代梦”,醒得了吗?
现在所有人都在看,欧洲能撑多久?但从眼下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替代梦”恐怕很难醒过来,最后大概率还是得按咱们中国的规矩来。
![]()
先说说欧洲那些所谓的“替代办法”,其实根本不顶用。找非洲、澳大利亚买稀土原矿?这些地方的开采能力有限,而且环保标准低,欧洲自己的企业都不敢随便用,怕砸了“绿色转型”的招牌。
搞回收利用?欧盟说要到2030年回收15%,但现在连5%都没做到,像永磁体这种关键部件的回收技术,至今都没突破,想靠回收救急,纯属想多了。
还有人提议跟美国搞“稀土联盟”,可美国自己的精炼能力都不行,加州那座矿挖出来的稀土,还得运到中国加工才能用,根本帮不了欧洲。
![]()
更要命的是,欧洲的经济根本经不起稀土断供的冲击。欧洲央行早就警告过,要是中国稀土供应出问题,欧元区的通胀会直线往上冲,经济增长得掉好几个百分点。
德国更是首当其冲,汽车工业占了全国GDP的10%,要是因为缺稀土停产,不光工人要失业,还会连累上下游几千家企业。这也是为啥德国企业根本不听政府的,偷偷交数据换许可证——企业要的是活下去,政客那套“政治正确”,可不能当饭吃。
![]()
就算欧盟真的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这个法案去年才生效,说白了就是个“纸老虎”,真要禁中国货、断投资,首先德国的汽车、机械企业就得倒闭一半。
现在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今年前8个月,中德之间的贸易额比美德还多19亿欧元,德国对华投资也有73亿欧元,其中40%都投在了汽车行业。这种深度绑定的情况下,欧盟根本不敢真动手,顶多喊几句口号给自己壮胆。
![]()
其实咱们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把路堵死,商务部反复说“合规的申请都会批”,还设了过渡期和人道主义豁免。
要数据、搞审批,本质上是想让稀土贸易回到“合规的轨道”上——毕竟这些年,咱们为了供应全球稀土,付出的环境代价可不小。现在只是换了个玩法:以前是咱们被动供应,现在是按规则办事,谁守规矩谁就能拿到资源。
这场博弈到最后,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不是中国求着欧洲买稀土,而是欧洲需要中国的稀土来维持产业运转。
欧洲要是真硬撑着不妥协,最先扛不住的肯定是那些嗷嗷待哺的工厂。
![]()
毕竟规矩是中国定的,稀土也在咱们手里,欧洲能撑多久,全看他们啥时候想明白——跟市场规律较劲,从来都是自讨苦吃。
信息来源:
中国工业报——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再升级 全球产业链安全逻辑重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