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许梦莎第一次站在一年级教室前,面对19张怯生生又满是好奇的小脸,她便带着对“幼小衔接”关键期的敬畏,开启了一场打破传统的教育探索。许梦莎用行动证明,一年级的教育从不是“管出来”的,而是以温柔为向导,用创新为帆,陪着孩子慢慢走、细细品,才能让每个童心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当我第一次站在一年级教室门口,望着19张怯生生又满是好奇的小脸,心里像揣了颗糖——既期待陪他们开启小学第一程,又有点忐忑:这可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关键过渡期”,习惯养成、思维启蒙,每一步都不能马虎。这一年,我试着跳出传统带班的老路子,把创思、实践揉进日常,没想到不仅孩子们成长满满,我也收获了超多温暖的小惊喜。
班会大变身:
从“听我讲”到“动手做”,创思课堂让娃眼睛发亮
刚开学那阵,我照搬传统班会模式:站在讲台前总结一周情况、强调纪律,可底下的小家伙们要么东张西望,要么玩起橡皮,说的话像“耳旁风”。直到一次班会后,我看见有个孩子在草稿本上画“会说话的垃圾桶”,突然醒过神: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满是具象和想象,“说教”哪能抓得住他们的心?
![]()
十月搞“垃圾分类”主题班会时,我彻底改了玩法:提前备好彩色卡纸、剪刀和胶水,让孩子们分组“设计垃圾分类小助手”。
有的小组给垃圾桶画了笑脸图标,一看就知道该扔啥;有的编了超洗脑的儿歌,“厨余垃圾进绿桶,有害垃圾红桶收”,没几天全班都在哼。更让我惊喜的是,班会后有孩子主动捡起校园里的废纸,还会拽着同学说:“这是可回收的,要放蓝色桶哦!”
原来班会不用“讲道理”,让娃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他们眼里的光,比任何听话的表现都动人。
![]()
实践超治愈:
拔萝卜、当管家,娃在“角色扮演”里长大
课本里的“丰收”“责任”,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太抽象了。我总觉得,实践不是“额外的课外活动”,该像盐撒进菜里一样融进日常,让娃亲手摸一摸、做一做,才懂啥是成长。
![]()
九月“丰收节”,我带孩子们去学校“梦想农场”摘蔬菜。小家伙们第一次见萝卜长在土里、玉米挂在藤蔓上,兴奋得尖叫。有个孩子拔萝卜时,小心翼翼护着叶子,生怕弄断;还有人捧着玉米,说“像抱了个小枕头”。回到教室,我们又玩“蔬菜变变变”:给蔬菜画新衣服、用黏土捏造型。后来有孩子在作文里写:“胡萝卜的衣服是橙色的,根须像小胡子,真可爱!”
![]()
读着这句话,我心里软软的——这就是实践的魔力啊,比课本里的描述生动一百倍。 我还发起了“班级小管家”活动,每天让2-3个孩子负责擦黑板、摆桌椅、整理图书角。刚开始,有孩子摆桌椅歪歪扭扭,擦黑板只擦中间一块。我没批评,而是蹲下来教:“摆桌椅要看地上的线,对齐了像小士兵排队哦”“擦黑板要从左到右,给黑板洗个澡”。
慢慢的,孩子们越来越熟练,有的小管家还会主动帮同学:“你的桌子没对齐,我帮你吧!”有次图书角乱成一团,负责的孩子急得快哭了,我陪她一起给书分“家”——故事书放左边,绘本放中间,科普书放右边。后来她不仅能把图书角理得整整齐齐,还会提醒大家:“书宝宝要回家哦!”
![]()
温柔当向导:
一年级不是“管出来”,是“陪出来”的
这一年的带班时光,有过手忙脚乱的时候——比如刚开学要教19个孩子系鞋带,忙得满头汗;也有过被戳中泪点的瞬间——比如有孩子把自己画的“老师笑脸”偷偷塞给我。
![]()
我渐渐明白,一年级班主任不是“管理者”,更该是“引导者”:不用大声喊纪律,用创思课堂就能点燃娃的思维;不用反复说教,让他们动手实践就能懂责任;不用催着长大,陪着他们慢慢走,就能看见他们发光。
未来的日子里,我还想继续探索更多新玩法——或许下次班会搞个“小小发明家”,或许再带他们去观察春天的花草。我想陪着这19个小家伙,在一年级这个满是希望的起点上,慢慢走、细细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光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