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欧盟成员国,波兰在增值税欺诈及其他税务犯罪领域面临重大挑战。近年来,波兰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打击、起诉并遏制复杂的欺诈 schemes(尤其是循环欺诈和非法发票交易)—— 这类行为不仅导致公共资金流失,还扭曲了公平竞争环境。本文将探讨相关法律框架、执法工具、典型案例及预防策略,最后还将强调专业法律代理(如马切伊・扎博罗夫斯基律师提供的服务)对于面临调查的实体和个人而言具有何等关键的作用。
一、什么是增值税欺诈?主要手段与策略
在波兰(乃至整个欧盟范围内),增值税欺诈指通过对增值税体系进行欺诈性操纵,以达到逃税或骗取不当退税的目的。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形式之一是循环欺诈(又称 “欧盟内部失踪交易者欺诈”,即 MTIC 欺诈)。
在典型的循环欺诈中,商品在多家公司(通常涉及多个欧盟国家)之间流转,但增值税却未缴纳给税务机关。欺诈者(即 “失踪交易者”)向买家收取增值税后,在向国家缴纳该税款前便销声匿迹,而后续交易方则会申请抵扣进项增值税。
其他相关欺诈手段包括:
虚假发票或伪造供应商链条 —— 为不存在的货物交付开具发票
循环交易(“往返交易”)—— 商品或服务在交易链条中流转的唯一目的是利用增值税漏洞
欺诈性退税申请 —— 提供虚假数据或隐瞒实际经营情况,以骗取不当的增值税退税
发票 “囤积” 或经操纵的转售 —— 收购发票并用于掩盖非法活动
二、波兰的法律与制度框架
波兰财政刑法典及相关罪名
在波兰,税务犯罪与财政违法行为由《财政刑法典》(Kodeks Karny Skarbowy)进行规范。
《财政刑法典》将相关行为分为 “税务违法行为”(情节较轻,仅处以定额罚款)和 “税务犯罪”(可处以罚款、监禁,或两者并罚)两类。
典型罪名包括:
未申报税基或应税标的(第 54 条)
提交虚假或不完整纳税申报表实施税务欺诈(第 56 条)
非法开具或使用发票(第 62 条)
不当获取退税(第 76 条)
重要的是,许多税务犯罪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dolus,拉丁语 “故意”)。过失行为通常不构成刑事责任,仅在极个别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如监督过失)除外。
处罚:罚款、监禁与资产扣押
波兰对税务犯罪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罚款以 “日额单位” 计算,法院会根据违法者的经济状况,确定日额单位的数量(10 至 720 个不等)及每个日额单位的金额。
自 2024 年 7 月 1 日起,每个日额单位的金额范围为 143.34 波兰兹罗提至 57,336 波兰兹罗提;因此,最低罚款金额约为 1,433 波兰兹罗提,最高罚款金额可超过 4,100 万波兰兹罗提。
对于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如大规模虚假开票),处罚可包括最高 25 年的监禁。2017 年的一项修正案明确规定,重大增值税欺诈案件可判处最高 25 年监禁。
对于重大案件,法院可在较长时期内拒绝假释。例如,涉案金额超过 1,000 万波兰兹罗提的虚假发票欺诈案,最高可判处 25 年监禁,且减刑受到限制。
根据《财政刑法典》第 33 条,对犯罪所得的没收具有强制性。
法人 / 实体责任
波兰法律同样承认 “集体(法人)责任”:法人实体可能面临 1,000 波兰兹罗提至 500 万波兰兹罗提的罚款,但罚款金额不得超过该实体在违法行为发生财年营收的 3%。
要追究法人实体的责任,检察官必须证明该实体在组织监管、监督或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二、波兰的反欺诈工具与执法机制
强制性拆分支付机制(SPM)
波兰应对增值税欺诈的核心手段之一是 “拆分支付机制”。根据该机制,交易中的增值税部分需存入专门的增值税账户,与销售方的一般资金账户分开管理,从而限制资金被滥用的可能。
拆分支付机制于 2018 年引入,并在 2019 年扩大适用范围。对于特定高风险交易(金额超过 15,000 波兰兹罗提,且涉及《波兰增值税法》附件 15 所列商品或服务),该机制为强制性适用,且至少将持续至 2028 年 2 月。
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违法者在将增值税款缴纳给国库前截留该笔资金。
数字化申报、实时监控与审计文件(JPK、KSeF)
波兰已推行增值税 “标准税务审计文件”(JPK,即欧盟通用的 SAF-T 文件),要求企业定期提交详细的交易数据。
此外,波兰正在推进 “中央电子发票系统”(KSeF)建设,旨在实现发票开具与监控的集中化、实时化,减少虚假开票的机会。(尽管 KSeF 仍在完善中,但它标志着波兰在税务监管向 “数字化透明” 转型方面的结构性突破。)
跨部门与跨境合作
波兰国家税务局(KAS)负责协调税务调查与执法行动。
中央反腐败局(CBA)和中央调查局(CBŚP)负责调查与大规模欺诈相关的刑事案件。
波兰与欧盟反欺诈办公室(OLAF)、欧盟税务反欺诈合作网络(Eurofisc)及欧洲检察官办公室(EPPO)合作,共同打击跨境增值税欺诈案件。
例如,2025 年 4 月,波兰有关部门与欧盟反欺诈办公室(OLAF)合作,破获了一起涉及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大规模增值税进口欺诈案,最终在波兰境内 50 个地点实施了逮捕和搜查行动。
在更广泛的欧盟范围内,“调查旗舰行动”(Investigation Admiral)—— 已知规模最大的增值税欺诈调查行动 —— 揭露了波罗的海犯罪网络与多个国家的增值税循环欺诈之间的关联。
在欧洲检察官办公室(EPPO)主导的行动中,波兰实体被卷入多起数百万欧元的跨境欺诈案,其中包括一起涉案金额 1,000 万欧元、涉及苹果产品的循环欺诈案。
三、波兰典型案例
中央反腐败局破获涉案 700 万波兰兹罗提的欺诈团伙
在一项备受关注的行动中,波兰中央反腐败局(CBA)摧毁了一个涉嫌开具和使用虚假增值税发票的团伙,涉案金额近 180 万美元(约合 700 万波兰兹罗提)。
涉案人员来自建筑、装修和汽车等多个行业,面临多项指控,包括参与犯罪团伙、使用虚假发票及洗钱。
历史性增值税欺诈网络
2012 年至 2018 年期间,一个犯罪团伙实施的增值税欺诈涉案金额估计达 13 亿波兰兹罗提。该网络成员包括来自丹麦、罗马尼亚、白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外籍人员。
此外,在更广泛的欧盟范围内,欧洲检察官办公室(EPPO)曾打击过一起与豪华汽车贸易相关的循环欺诈案,涉案金额近 1 亿欧元,其中涉及包括波兰在内的跨境犯罪团伙。
四、法律风险与后果
个人面临的刑事风险
卷入增值税欺诈或税务犯罪的个人可能面临:
监禁(极端情况下最高可判处 25 年)
按日额单位计算的罚款(10 至 720 个日额单位)
没收非法所得(根据第 33 条规定,此为强制性措施)
诉讼期间的旅行限制、保释、监管令及资产冻结(近期案例中已实际适用)
对于情节严重的犯罪,法院可能限制或推迟假释,并设定较长的缓刑期或犯罪记录消除期限。
外籍人士或外国实体的管理人员并不享有豁免权 —— 若其业务活动涉及波兰管辖权,波兰法院可对其提起公诉并实施处罚。
企业面临的影响
企业自身可能面临:
法人罚款(1,000 波兰兹罗提至 500 万波兰兹罗提,上限为企业营收的 3%)
没收与欺诈相关的利润
管理人员被取消任职资格、企业声誉受损、判决结果公开公示
丧失民事权利及被排除在公共采购之外
税务审计审查力度加大,且可能被要求重新申报过往纳税记录
区分:税务审计与刑事诉讼
税务审计(行政审查)可能导致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及行政罚款,但不一定会引发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启动需证明行为人存在故意违法行为,且通常要求行为情节更为严重或涉及更大金额。
法院强调,指控某人参与循环欺诈必须基于明确、可靠的证据,仅靠怀疑或税务机关的推断不足以定罪。
五、应对增值税欺诈指控的辩护策略
尽早介入法律程序
一旦企业或个人受到税务机关的审查或调查,立即聘请经验丰富的辩护律师至关重要。拖延可能导致享有特权的信息不可逆地流失,或使自身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
战略性辩护要点
1.质疑主观故意
证明行为人对欺诈行为并不知情,或仅存在过失,而非故意违法
证明相关交易具有商业合理性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
2.尽职调查与了解你的客户(KYC)
提供证据证明已对交易对手方进行审查、信用核查,并实施了内部合规流程
证明发票与合同符合行业常规做法
3.程序与证据异议
审查调查程序是否存在瑕疵(如非法搜查或扣押)
对税务机关的假设、发票链条的完整性或交易还原逻辑提出质疑
4.协商与和解选项
在情节较轻的案件中,协商认罪协议或争取减轻处罚
根据波兰财政法第 16a 条的规定,在特定情形下,主动披露(自我纠正)可能降低法律风险
5.刑事与民事程序协同策略
为上诉或并行的税务民事诉讼做好准备
借助专业估值、法务会计服务及国际合作
跨境交易链条的复杂性、商品流转的不确定性以及多管辖权的涉及,往往需要专业的协同配合,且要求律师深入掌握波兰及欧盟法律。
六、预防措施:企业最佳实践
为降低面临税务犯罪风险的可能性,在波兰运营或与波兰有贸易往来的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针对新合作方建立完善的入职与审查流程(包括尽职调查、财务状况核查、背景调查)
完整记录所有交易 —— 包括合同、交付文件、对账记录及审计轨迹
监控发票开具模式 —— 来自未知或新供应商的大量发票可能是风险信号
实施内部合规控制措施,并建立可疑资金流动的预警机制
在适用情况下,采用强制性拆分支付机制(SPM)
及时了解最新的法律规定、申报义务及 KSeF 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要求
进入高风险交易领域时,尽早寻求当地法律与税务咨询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将国内合规流程与波兰的反欺诈工具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做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