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酱说: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逼孩子变成“战士”,而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铠甲”。
全文2705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 者 | C妈 来 源 : 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前两天,朋友气冲冲地找我,一开口就蹦国粹。
我心想,什么事能让她这么失态?
原来,是她女儿小伊在小区玩时,被一个强势的女孩连打了三巴掌。
第一下,对方玩游戏时故意用力拍她。小伊疼得喊出来:“你为什么打人?”
她上前想讨个说法,结果又被扇了一巴掌;
小伊彻底被激怒,虚张声势地举起手说:“你打我,我也要打你!”
可她还没靠近,第三巴掌已经落了下来。
朋友又气又心疼:“白白挨了三下打,换哪个家长能冷静?”
她告诉女儿:“下次她再动手,别犹豫,直接打回去!打完马上跑!”
但她心里清楚,小伊根本就不是会动手的孩子。
朋友气得一夜没睡,第二天来找我出谋划策:
怎么让女儿变得更勇敢?
听着她的吐槽,我真是又心疼又想笑。
关于“孩子被欺负,要不要打回去”这个话题,我们讨论过太多遍。
可它始终萦绕在无数家长心头:
因为有些孩子天性温和,不喜冲突,即便你教一百遍,他们也不敢、也不愿出手。
也不得不承认,论战斗力,温和型的孩子确实不如强势型出手快、准、狠。
你还在鼓足勇气、准备反击,人家的下一拳早就过来了。
这种“想出气却反被压制”的感觉,比单纯挨打更憋屈。
就像小伊,她不只是疼,更有一种被堵回去的无力。
难道老实孩子就活该被欺负吗?
当然不是。
但反击,从来不只有“打回去”这一条路。
许多父母一见孩子吃亏就着急,容易陷入“零和思维”:
你不打回去,你就会被欺负。
于是反复强调:“你要还手!”、“你得像他那样!”……
但这种强调,无形中也给孩子灌输了“弱者逻辑”:
被打了=被欺负了;
敢还手=厉害、勇敢、社交中的强者;
不还手=胆小、怂、社交中的弱者。
这反而会加深孩子“我被欺负了”的感觉。
而一旦孩子内心认定自己是“受害者”,那种情绪的影响,远比挨打或失去某样东西更深远。
下次再面对冲突,他只会更紧张、焦虑、更不敢反抗,甚至因为自己的“不敢”而感到羞耻。
越不敢反击,就越自卑、越内耗……这才真正无解。
01
谁说不还手就等于懦弱?
反击,不一定非要用拳头。
你的语言、姿态、眼神,甚至你沉默却坚定的站立,都是力量。
对于那些生性善良、不愿冲突的孩子,不是你三言两语就能教会还手的。
骨子里的温良,让他们更有同理心,想得更多——这恰恰是他们的光芒。
我们不如换个思路:
不强迫孩子正面对抗,也不教他们简单的告状,而是帮他们培养一种 “强者思维”。
比如,孩子回来说:
“被同学打了”、“玩具被抢了”、“被起了外号”……
别再急着问:
“你打回去了没?
”“你告诉老师了吗?”
这些话,只会让孩子因自己的“不敢”而更自责。
我常这样跟DD聊:
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不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恩,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同意,你说得非常对。
但那个小朋友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没人教过他该怎么正确交换玩具。
那你作为更懂规则的人,是不是可以教给他,如果下一次想玩我的玩具时应该怎么说:小朋友,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
这就是强者思维:
不是我“被欺负了”,而是“你做错了,而我知道什么是对的”。
不是我“不敢还手”,而是“我可以用更聪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我也不怪你,我也不跟你吵,反而愿意教\展示怎么正确地跟人社交。
对于温和善良不愿正面冲突的孩子,就是专属他们的强者思维。
真正的强大,不是打赢每一场架,而是从不被轻易击垮。
比如,滑滑梯被插队;
可以告诉孩子,他可能太弱了,都不知道玩公共玩具要遵守规则,或者他知道但没能力遵守。你可以告诉他,想玩需要排队。
比如,被别人打了\推了一下;
他能力很弱,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不是谁都拥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你很厉害,所以你可以教他用你喜欢的方式跟你玩。
比如,被起外号;
他很可怜,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交朋友,只会用起外号的方式吸引别人注意。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你想跟我玩的话,你可以叫我的名字,这样我才会跟你玩。
比如,在班里因为得到老师奖励而被人贬低:“这有什么啊”、“这破玩意谁想要啊”;
他很弱,都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明明是羡慕却只会酸溜溜地贬低。下次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你喜欢可以直接说。
这不是忍让,更不是懦弱,这是一种更高级的“降维打击”。
它让孩子跳出对抗的框架,站到更高的视角:
我不是来吵架的,我是来教你怎么做对的。
因为你会发现情感细腻的孩子,往往在角色扮演中也喜欢当老师、医生——他们天生就愿意引导、愿意教。
这套方式,他们很容易接受,因为它不强迫他们对抗。
不会让孩子陷入 “必须和人吵架、对抗” 的恐惧,而是会让他们在心里建立起清晰的认知:
“我做的是对的,他的做法不对”、“我有能力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我是强的。
02
有人说,孩子这样说,别人也不听啊。
其实重点不在对方听不听,而在帮孩子找回心理优势,培养强者思维。
让孩子觉得:
对方太弱了,不懂正确社交;
而我很厉害,不计较,还能教他。
真正的社交能力,不看一时输赢,而看长期,整体对孩子的影响,是正向、加分的,还是负面减分的。
表面上看,孩子这次“没打回去”,好像吃亏了;
但他学会了用理性代替情绪,用智慧化解冲突,用沟通代替暴力。
没有感觉自己被欺负的脆弱感,没有不敢还手的无力感。
这才是真正赢在格局。
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坚信“我是对的”、“我有能力解决”,他就自然有了底气,甚至威严。
这种自信养起来,哪怕他依旧不愿动手,也不易被霸凌者盯上。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逼孩子变成“战士”,而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铠甲”。
你可以不咬人,但必须有自己的獠牙;
你可以不出拳,但必须站稳你的地盘。
这个世界欢迎温和的好人。
但尊重的,永远是那些温和而坚定、善良有锋芒的人。
*来源: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yanzhijiasuo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