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苏州的李阿姨,今年58岁,患糖尿病已经7年。几乎每天清晨,她都在小区花坛边与朋友们讨论“降糖经验”。最近一次体检后,她一脸困惑地找到了社区医生:“明明血糖还行,怎么查出来肾功能指标又偏高了?可我一直按朋友推荐吃着老药,怎么还会这样?”
医生看了她的药单,顿时眉头紧皱:“这两种药,现在还常用吗?得抓紧换一换!”李阿姨更加焦虑。其实,在我国,数百万糖尿病患者像她一样,沿用老一代降糖药,忽视调整,埋下健康隐患。
![]()
你是否也和李阿姨一样,觉得老药能控住血糖就高枕无忧?你是否知道,有些常见降糖药被国际指南反复警示“慎用”,甚至早已被逐步淘汰?到底哪些药物正悄悄增加身体负担?
大多数患者以为:“只要血糖下来了,用什么药无非是‘老方老药’,效果都差不多。”然而事实远比想象复杂。
2022年中华医学会的临床指南警示,单纯追求降糖数字,却忽略药物安全性和并发症风险,是糖尿病治疗最大误区之一。
![]()
在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尤其是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双胍类中的苯乙双胍,已经被越来越多证据证实。
磺脲类药物:虽然可以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快速降低血糖,但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使用可显著增加低血糖、心血管事件和体重增加风险。
2020年《柳叶刀》杂志发布多中心研究,磺脲类长期用药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升13.9%,低血糖致晕、意外摔伤案例也屡屡见诸报道。
老一代双胍类(如苯乙双胍):这类药物上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现已在欧美多国被淘汰。其主要并发症是乳酸性酸中毒,一旦发现可危及生命。《中华内科学杂志》统计,使用苯乙双胍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概率为每万人年6.34例,显著高于现代降糖药物。
别被一时的血糖“平稳”迷惑,长期看,这些药可能变成身体的“隐形杀手”!
![]()
你或许以为,坚持服药、按时复查,就可以避免意外。遗憾的是,不合理用药积累的风险,常常悄无声息。
大量临床数据和一线案例显示,以下几类后果最值得警惕:
低血糖突发、猝倒风险升高
磺脲类药物刚上市时曾创造“控糖神话”,但低血糖发生率达12%—19%。一旦夜间低血糖发作,极易导致大脑供能障碍,严重者甚至昏迷、猝倒。
心血管事件增加,生命质量下降
《中国2型糖尿病管理研究》显示,长期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DPP-4抑制剂高出约17%。心梗、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不容小觑。
肾脏负担加重,肾功能衰退加快
研究证实,部分老双胍类代谢方式特殊,若肾功能本就减退,用药极易造成乳酸性酸中毒,甚至诱发急性肾衰竭。
药物副作用隐匿,症状被掩盖
调查显示,有27%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年未调整药物方案,一旦出现副反应(如恶心、腹泻、乏力),常被误认为“年纪大了、没力气”,错失最佳处置时机。
过去十年,随着创新降糖药不断问世(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欧美指南 repeatedly 支持“用新不用旧”。但在我国,不少患者依然出于经济、习惯、或信息滞后,继续用着那些已被警告风险的“老药”。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部分患者在未监测肾功能、没有医生指导情况下,自行调整剂量,更是埋下严重隐患。
![]()
糖尿病治疗虽需个体化,但有三条底线每一位患者都应牢记:
用药一定“量身定制”、绝不自作主张
降糖药选择、剂量调整必须交由内分泌专科医生评估处理,千万别随亲友推荐或网络处方“随机试药”,更不可只图便宜省事沿用老药。
按期体检、动态评估肝肾功能和心血管风险
每年至少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和尿蛋白等,若出现异常,需第一时间调整药物方案。
生活中,还应关注饮食管理、规律运动、心理疏导等多维协助,才能全面控制血糖。药物只是辅助,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长远健康的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