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容肇祖(1897—1994),广东东莞人,古文字学家容庚(1894—1983)的亲弟弟,被誉为“明代思想史的泰斗”;1922—1926年求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中科院哲学所等,在中国哲学史、民俗学等领域有开创性的成果。
本文“容肇祖学术自传”是《容肇祖自传》一文第二部分。(该《自传》共两部分:一、我的经历;二、教学与研究概况)
我在任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六十年中,战乱频繁,增加了不少困难和阻力,有时身家性命也不能保,对正常的生活和研究不无影响,书籍文稿损失是相当大的。我所研究大致可分为三方面:(1)哲学,(2)历史和文学,(3)民俗学。
关于哲学研究,我着重研究中国思想史,在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都教中国思想史,边编写教材,边进行教学。在进行教学中,写的讲义有时发表在刊物中,如《述何晏王弼的思想》《述阮籍嵇康的思想》等,在《中大语言历史学周刊》发表,后来编成《魏晋的自然主义》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为了辨别古书的真伪和综述前人研究的方法,曾编有《三百年来朴学家文选》(中大讲义本),又著有《阎若璩的考证学》(《岭南学报》一卷四期),并写有《韩非的著作考》《韩非子初见秦篇考》(这两篇收入《古史辨》第三册中),后改写成《韩非子考证》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
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再到北京以后,当时北京的书籍,购买、搜集、借阅都比较方便,给我治学很大的帮助。鉴于《明儒学案》所写的哲学家,有的论述不详,有的没有记载,随着时代的推移,在教学中觉得有必要重新研究。我多方搜集资料,加以论述,著为《明代思想史》一书(开明书店出版)。对一些反儒术、反道统的思想家,特为注意,作有 《李卓吾评传》(商务印书馆出版)。[以上两书,日本国立京都大学教授岛田虔次博士见我时,提到他研究中国哲学时,受有影响。联邦德国博士余蓓荷研究中国哲学,曾研究这本书,以明代哲学问题走访我,告知我,这书有台湾翻印本,但不署作者名字。]清初哲学家,如方以智、吕留良曾为反抗清王朝的统治,有关哲学论著,受到禁毁,我曾写《方以智和他的思想》(《岭南学报》九卷一期)、《吕留良及其思想》(《辅仁学志》五卷)。
解放以后,我写有不大为人注意的《魏晋之际阮德如的唯物主义思想》(《光明日报》1962年1月28日)、《刘基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政治观点》(《哲学研究》1961年第3期,又收入《明清人物论集》)。刘基是明初政治家,以元朝官吏投身农民革命,明太祖朱元璋称他是他自己的张良,著有《郁离子》,不少新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观点,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地位。我在1961年写了这文,却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引起了一场文字灾难,一时认为触犯禁忌,多次受到批判。后下放到河南息县谢寨和明港,劳动了三年。
“文化大革命”后,我着手整理王安石的著作资料,曾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曾写《吴廷翰哲学思想概述》。吴廷翰是明中叶的哲学家,由于反对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的著作不为正统派学者所重视,在我国几至失传,但很受日本学者的称誉。我偶然见到杨守敬旧藏日本旧钞本《吉斋漫录》《椟记》《瓮记》,认为他的哲学思想,有独到见解,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中国哲学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经建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决定出版他的全集,经中华书局和有关同志在国内和日本,协力合作,搜集齐全,由我标点,《吴廷翰集》现已出版。接着,我标点宋胡寅《斐然集》《崇正辩》,并作《胡寅年谱》,在付印中。我所著论文,能记忆者,附表于后。
![]()
在历史方面,我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教中国目录学。书籍分类的历史,汉刘歆《七略》(现只有辑本)、班固《汉书•艺文志》开始具有规模,以后有阮孝绪《七录》(见《广弘明集》),《隋书•经籍志》以及各史《艺文志》《经籍志》和各史的补志,《开元释教录》《道藏目录》和官家、私家的书目。历代目录的分类变迁是要了解的。书籍的提要叙述,刻书的印刷源流,书籍装订的式样,地方志书中的书目,历朝避讳和版本的关系,丛书目录的翻检,各地图书馆书目,书林故事,名人生卒,别名室名等,都是我们要了解的。我编有《中国目录学大纲》(中山大学讲义),商务印书馆曾列入《大学丛书》,因抗战稿本散失。
在文学方面,我在岭南大学、辅仁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论述文学的变迁,以为文学史是一部不断发展的活的历史。文学史上各种体裁是不断演进的。文学的进步是由简而繁,由民间而登大雅之堂,为文学家所模仿、发展。四言诗,由《诗经》的民间歌谣而到汉魏文人的仿效;五言诗,由乐府而推陈出新,以至汉魏、六朝、唐和以后的演进;七言诗,由楚辞、乐府,而演进为歌行,为民间的长篇歌曲、文人的长篇纪事诗;乐曲,由长短句词、曲、小令以到散套、杂剧、长篇剧本;小说,由短篇故事、传奇、评话、讲史,以至长篇小说。大都是来自民间,到文人手里进一步加工。每种体裁都有若干次的演变,而不朽的文学家亦不断产生。我编有《中国文学史大纲》一书,对体裁、格式、构造以及进步的关系和著名的文学家,略有叙述,书由朴社印行,后由开明书店印至五版。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著名的戏曲家和小说家,我作有《孔尚任年谱》;为短篇的《三言》编著者写有《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作》又《续考》(以上均见《岭南学报》)。又作《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四卷二分册)。
地方的重大事件,关系到地方学风的转移,是值得研究的。阮元任两广总督时,创办学海堂,聘请学长,招收研究生,刊有论文《学海堂集》(出至《四集》),对于广东学术学风的发展,使一些学者脱离八股制义的束缚,有伟大的贡献。我为此搜罗广东人有关的著作,参考各府、州、县志书、各家纪述,并访问一些当时仅存的老一辈学者,如徐绍棨、黄佛颐等,著为《学海堂考》(《岭南学报》三卷三至四期)。为了搜集资料,费了不少力量。我认为这是一件应及时做的工作,至今仍感到值得欣慰的。我曾写有《东西洋考之作者张燮》(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143期,1937年7月2日)、《史地学家杨守敬》(《禹贡》第145期),在我国地理学家中是值得注意的。
在民俗学方面,我在《民俗》周刊上写有《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叙述我国研究民俗学的起源。我在1937年到粤北调查瑶族,到过乐昌瑶山,调查瑶民风俗后,写有游记(见《中大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这年暑假,我与杨成志往昆明,拟向川滇间少数民族作民俗的调查,因为当时当地当局借口治安保卫问题,拖延一月,未能解决,暑假已满,开学在即,只好返校。这年我开始主编《民俗》周刊。研究占卜的迷信遗害,我写《占卜的源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一卷一分册)一文,文中阐述自殷代甲骨的卜辞,《周易》的筮占,扬雄的《太玄》,司马光的《潜虚》,下至方士的卜卦占算,《牙牌神数》,求神问卜的签书和各种签条(还有坑害人的神签医方),作了叙述。占卜在我国历史上来源甚早,这种迷信来源于奴隶制时代的无知的附会,又经封建帝王愚民政策的有意传播,在民间流毒很深很广。为此,破除迷信,发展科学,提高文化,移风易俗,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近代发现的敦煌写本,保存不少的通俗读物,为了研究民间传说的演变我研究敦煌旧写本,写有《敦煌本韩朋赋考》(《蔡元培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唐写本明妃传残卷跋》(以上两文均收集在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中)。我以为研究古代很早的故事传说,零星碎语,对民俗学的发展有其重要意义,我写有《西陲木简中所记的田章》(《岭南学报》二卷三期)。
我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各民族之间,应该进一步相互了解,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发展生产,提高科学,为建设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而共同奋斗。民俗学的研究,是互相了解,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发展生产,提高科学中不可少的工作,是值得我们共同担负起这个艰巨任务的。
推荐:容肇祖代表作《明代思想史》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