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国家公布的“十五五”建议稿提到:社会经济发展保持适当速度,也就是既要“质”又要“量”,并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该项要求中有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即“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预计在3.5万美元左右
网友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已经写入了国家发展的蓝图,那就是: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不仅仅是一个宏伟的愿景,更是一个可以量化、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去实现的硬指标。
那么,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上,我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需要保持在怎样的轨道上呢?接下来和南生一起来推算下:
以即将到来的“十五五”(2026年至2020年)规划前一年——2025年为起点进行测算,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2024年,我国人均GDP为95749元人民币,按当年的平均汇率约为13445美元。预计今年的GDP将突破140万亿元,人均大约为10万元人民币左右,按前三季度汇率叠加四季度的走势推算约为1.4万美元。
十年后的2035年,按规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3.5万美元左右,按当前汇率计算大约是25万元人民币。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清晰的数学题:如何让人均GDP从2025年的10万元,增长到2035年的25万元?通过复利公式进行计算,答案浮现出来:这十年间,以人民币计价的人均GDP名义年均增长率需要达到约9.6%。
![]()
这个数字,就是我们奔向2035年目标的“基准速度”吗?
然而,这个9.6%是一个“名义”增长率,它像一块夹心蛋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创造真实社会财富的“实际增长率”,二是反映物价水平变化的“通货膨胀率”。
我们必须将它剥开,才能看到对实体经济真实增速的要求。如果我们假设未来十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维持在2%的温和水平。
那么,这9.6%的名义增速中,有2%是物价的自然上涨,剩下的7.6%,才是我们需要全力创造的、实实在在的人均GDP实际年均增长率。
这个7.6%的实际人均GDP增速,显然是难以达到的——已超出了我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的潜在增长水平。所以,我们还得换个算法,考虑更多变量。
再假设:十年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至6比1
这意味着3.5万美元对应着21万元人民币,我国人均GDP平均每年需要名义提升7.6%,剔除年均2%左右的通胀率,实际增幅大约在5.6%左右。
这依然是一个相对偏高的数值,但南生刚刚的计算也存在着问题,那就是:5.6%的实际人均GDP增速测算仍建立在人口规模不变的假设上——也就是14.09亿。但现实情况是,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平稳下降通道。
![]()
问题的核心来了:若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5%或略高一点的增长,叠加2个百分点左右的通胀,人民币汇率的整体提升后,人口需要下降多少,才能实现人均GDP年均实际提升5.6%。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计算题,南生不会做,但有AI啊,给出的答案是:在现有人口基础上,年均缩减85万人,十年后的2035年人口与当前的人口相比累计减少846万。
也就是说:2035年的时候,我国人口降至14亿(2024年为14.09亿),年均GDP实际上涨5%,年均通胀率为2%,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升至6比1——上述条件都达标后,十年后我们将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南生认为:上述几大条件中
人口年均减少85万,符合最近几年的情况;年均GDP实际上涨5%,也符合实际情况;但年均通胀率为2%,不符合最近两年的情况——显然,如何尽快扭转当前的“通缩”尤为重要。
十年后,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能否升至6,将是决定我国人均GDP能否达到3.5万美元,相当于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这一点,网友们有信心实现吗?
按国际惯例汇率变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确能扮演关键角色——德国、日本在相似发展阶段,汇率升值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明显超过实际增长率的贡献。其中,德国达到三分之二,日本在1970至1990年间也达到约40%。
![]()
长期看,人民币汇率提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而这些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