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振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5年10月)(总第80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136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2025年中国经济整体形势已经明朗,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GDP增速逐季放缓,一、二季度GDP增速均在5%以上,三季度小幅回落至4.8%,但全年实现5%的增长目标压力较小。在这一趋势下,经济经历周期性调整后是否已触及阶段性底部值得关注和思考。价格作为观察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年初,我就判断价格进入缓冲区,特别是资产价格快速下行趋势得到缓解,但缓冲区不代表完全的底部,缓冲过后价格可能触底反弹、缓慢回升,也可能继续下行。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也是一样,经济是否筑底需从多角度观察。
一、全年经济形势明朗,或正进入底部缓冲阶段
从生产端看,“反内卷”非常有必要,尽管短期对生产和投资带来一定压制,但供给优化是促进供需再平衡的必由之路。解决供过于求的危机,必须从控制和改善供给与扩大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当前工业生产领域“内卷化”竞争态势显著,企业间同质化竞争导致利润空间收窄,进而抑制投资意愿,形成“利润降—投资减—增长弱”的负向循环。从体制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在工业领域占比较高,但对市场供需变化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仍可能出现供给持续扩张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反内卷”有助于抑制过剩产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优化供给结构。当然,供需再平衡仍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提升供给侧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反应灵敏度,实现资源更高效配置。
从需求端看,投资转负较为罕见,消费平稳、出口韧性态势延续。其一,居民消费仍是经济复苏的薄弱环节,受收入与财富效应制约。尽管政府推出了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对今年以来消费的边际回暖提供支撑,但政策效果趋弱,受到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今年1-9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同比增长4.5%,创2022年下半年以来新低水平,居民尤其是处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能力仍受制约;二是财富效应减弱,虽然近期股市回暖对部分群体消费形成支撑,但房地产价格持续调整显著削弱了整体财富效应,制约了消费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9月社零额增速下滑至3%,已连续4个月单月回落,整体变化不大。其二,固定资产投资首现负增长,民间投资明显收缩。今年一季度投资表现尚可,特别是基建投资增速达到10%以上高水平,但4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连续六个月放缓,1-9月同比降至-0.5%,除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负的时期较为罕见。投资已从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转变为当前经济的“短板”,这对未来经济走势与政策发力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要重点关注民间投资的下滑, 1-9月民间投资增速同比-3.1%,较此前在零值附近徘徊的局面明显恶化,直接拖累整体投资增速转负。其三,出口表现超预期成亮点,外部风险仍需警惕。出口成为2025年经济运行的重要亮点,全年表现超预期,为宏观经济稳定提供关键支撑。当前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出口领域,通过多项举措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巩固出口优势。未来仍坚持底线思维:若经济调整期内出口受逆全球化思潮蔓延、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出现较大波动,将对整体经济形势形成显著冲击,因此对出口优势不可掉以轻心,需持续强化出口竞争力,筑牢风险防线。
应对价格低迷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价格尚未完全止跌企稳。9月,CPI、PPI分别同比下降0.3%和2.3%,降幅虽略有收窄但仍处于负增长区间。房价是资产价格的核心,房价的企稳需要供需两端发力。当前,房地产供过于求的格局基本确立,控制供给、化解库存才能促进房价止跌。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正重塑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功能定位。自2021年行业出现重大调整以来,房地产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态势已基本确立,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不宜再承担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责任。这种深刻转变标志着房地产作为投资产品的属性正在持续弱化,“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已基本实现。长期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向发达国家模式趋近,居住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宏观政策需要从更多领域寻求突破,着力弥补房地产下行带来的增长缺口。
二、新技术投资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十五五”时期,在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础上维持经济稳定增长是主线,而科技正是实现目标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到“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并初显成效,带动科技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展现出强劲的成长韧性。2021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不断加力,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维持在7%以上,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6%,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持续抬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尽管“十五五”规划相关文件尚未正式公布,但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发展重点是在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做强做优,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经济与保障安全的关键支撑。科技既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国际竞争尤其是中美博弈的核心领域正集中在科技创新与关键技术掌控上。
中国制造业优势仍存,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为科技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奠定独特优势。无论在产能、产量还是全球供给占比上,中国均居世界前列,在多个领域的产业产出已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这一规模仅历史上美国二战后的黄金时期可与之比肩。如此庞大的制造体系为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独特优势。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尽管中国在部分高科技产业领域已具世界领先地位,但整体竞争格局仍不平衡。如何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高科技产业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面向新形势,中国需要持续加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把握主动权,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三、重视企业和企业家在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企业承担了很大的责任,是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企业创新是技术突破的重要载体,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重大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或发明家,而是以一批有远见的科技企业家和科技企业为代表的创新群体。特别是一批以 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全球视野。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企业家的培育,鼓励更多传统企业家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家转型,把更多资源投入到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形成更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除科技发展外,企业的健康发展也能对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做出贡献。例如,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占比已经由2018年60%以上回落至50%左右,这一比例近年来受到体制机制等问题影响有所下降,通过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投资活力,有助于带动整体投资、就业改善,进而促进内循环可持续。
外需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产品“走出去”与产能“走出去”同等重要,这一过程离不开企业的主动作为。当前,中国正处于以商品输出为主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重转变的阶段,资本输出能力与需求不断提升,输出方式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有助于更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跨国公司伴随着资本输出而崛起,成立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可推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另一方面,当下出海已成为中资企业的重要选择之一,企业出海不仅有助于开拓国际市场、分散风险,还能推动中国的资本、技术和品牌走向全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将企业出海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当前稳增长、拓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长期竞争力、塑造国际经济新优势的关键路径。
文章仅作为学术交流,不代表CMF立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