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深秋的柏林,汽车工厂的流水线罕见地按下“减速键”,零部件仓库的红色预警灯在冷光中闪烁。
“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才会陷入今天的芯片困境”,德国《南德意志报》在这种情形下发表的言论在欧洲舆论场引发热议。
德媒将德国芯片供应链的断裂,归咎于“对中国的过度信任”,仿佛只要当初对中国少一分“期待”,如今就能避开所有困境。
可德国车企靠着中国市场赚取数十年高利润,却从未想过构建多元供应链。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这份“自找的代价”,真的该让“对中国的期待”来背锅吗?
![]()
德媒的“甩锅”论调
德媒将芯片断供的责任推给“对中国期待过高”,但梳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能发现,这场危机的起点并非中国的“突然反制”,而是一场由美荷主导的产业链霸凌。
安世半导体这家前身为荷兰飞利浦半导体部门的企业,在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占据关键地位。
其生产的低压MOSFET芯片是汽车电源管理系统的核心组件,一辆汽车至少需要搭载50颗这类芯片。
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以330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收购。
![]()
这桩完全合法的商业交易,让中国获得了全球15%的车规级功率芯片产能,也让安世成为闻泰科技的“利润担当”。
2025年上半年,安世贡献的净利润占闻泰科技归母净利润的266%。
值得注意的是,收购完成后,安世的核心产能逐渐向中国转移。
![]()
广东东莞的工厂承担了全球70%的芯片组装检测工作,而荷兰本土业务仅占15%,且不涉及任何敏感技术。
改变的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在美国的持续施压下,荷兰政府于9月30日搬出1952年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案》,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
面对这一公然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中国的反制顺理成章。
![]()
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连发两封公开信,斥责荷兰方面“散布不实信息、干扰经营”,并停止向欧洲供应成品芯片。
这一举措直接击中了欧洲工业的“软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德国车企对安世芯片的依赖度高达68%,每三辆德国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该品牌芯片。
就在德国车企陷入恐慌时,德媒却抛出了“把中国想得太好了”的论调。
《南德意志报》声称,德国企业“忽视了中国制造2025的威胁”,错信了中国“会优先保障欧洲供应”。
![]()
《莱茵邮报》则将中国的反制描述为“突然翻脸”,全然不提荷兰接管中资企业的前置行为。
这种选择性叙事刻意回避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的行动是对霸权行为的正当回应,而非“蓄意刁难”。
无论如何德媒的抱怨都无法掩盖德国汽车产业的现实困境。
![]()
断供潮下的“双重窒息”
芯片断供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窒息”,让德国引以为傲的工业体系瞬间陷入停滞。
断供带来的冲击直接而猛烈,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工厂的两条新能源生产线率先停工,每天直接损失超过1亿欧元。
宝马慕尼黑工厂的高端车型交付时间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大量订单因此流失。
![]()
更棘手的是库存问题,由于此前从未想过会面临来自中国的断供,德国车企的芯片库存普遍只够维持10至20天,而重新建立供应链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表面上看困境源于芯片断供,但深层原因是德国汽车产业的“双重依赖”。
一方面是对中国供应链的技术依赖,另一方面是对美国的战略依赖,德国明知荷兰的接管行动背后有美国推手,却始终保持沉默。
毕竟在北约框架下,德国的安全战略高度依附美国,不敢公开质疑其盟友的决策。
![]()
这种“双重依赖”形成了致命的矛盾,当美国要求盟友配合打压中国时,德国只能被动跟进,却忽视了自己的经济命脉正被中国供应链牵动。
为了摆脱困境,德国政府拿出150亿欧元补贴,吸引台积电和英特尔在德建厂,试图重建本土芯片产能。
但经济学家普遍对此持怀疑态度,台积电的工厂要到2027年底才能投产,远水救不了近火。
且欧洲缺乏完整的芯片供应链配套,单靠两家工厂无法改变依赖现状。
![]()
从“伙伴”到“对手”
产业困局的背后,是德国对华认知的长期偏差。
这种偏差让德国在战略选择上一再摇摆,最终陷入“想依赖又想对抗”的两难,而其根源在于对自身定位的迷茫与对中国发展的误判。
当美国2019年断供华为芯片、迫使台积电停止代工,德国及欧洲企业集体沉默,默认这是“维护安全的合理举措”。
![]()
可当中国对荷兰的接管行为实施反制时,德国总理默茨却公开宣称“断供不可接受”,德媒更是将其贴上“经济胁迫”的标签。
在欧洲的叙事框架里,自己制裁中资企业是“行使法律主权”,中国反制就是“挑战规则”。
美国打压中国科技是“正当竞争”,中国发展芯片就是“威胁安全”,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暴露了深层的霸权思维。
这种双标的形成,与德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密切相关。
![]()
施罗德时代,德国将中国视为“战略伙伴”,凭借务实合作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默克尔时期,虽强调“价值观与利益并重”,但仍保持着经贸合作的主线。
到了默茨政府,政策转向“制度性竞争对手”,对华负面报道比例五年间从28%飙升至63%。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德国的“定位焦虑”,既想维持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地位,又不愿脱离美国主导的安全体系,只能通过塑造“中国威胁论”来寻求内部共识。
![]()
结语
德媒口中的“把中国想得太好了”,本质上是对自身战略失误的掩饰,是不愿接受“西方不再能随意制定规则”的现实表现。
而全球产业链早已是你中有我的“共同体”,任何试图用霸权手段切割供应链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中国商务部部长前往布鲁塞尔会谈的决定,释放的是对话的善意,但这种善意绝非妥协的信号。
历史的车轮不会因谁的“无法接受”而停滞,国际规则的重构已不可避免,未来的秩序里,没有“特殊特权”,只有“平等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