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成著探秘 赵江波 著
![]()
第五章 经络探幽
春分雨後,北阳平遗址的黄土沟壑间渗出缕缕地气,如白纱缠绕梯田。明堂西廊新设灸疗室,艾烟袅袅,混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弥漫在晨雾中。岐伯正指导弟子煅制艾绒,忽见一老农拄杖蹒跚而来,左腿拖地,面呈痛色。
第一节 环跳得气
老农自述昨日耕地时突感左腿剧痛,沿臀後侧直下足跟,如筋抽电掣。骨伤察其无肿无伤,疑为“筋扭”。岐伯却以拇指按压其臀后凹陷处,老农骤然惊呼:“酸麻直达脚底!”“此非筋伤,乃经气阻塞。”岐伯取铜针一枚,刺入该处三寸。老者忽觉一股热流沿腿後侧下行,痛楚顿减。黄帝奇问:“此穴何名?何以效速如此?”岐伯答:“此穴犹人跳跃时屈伸之处,故名‘环跳’。足太阳经脉由此下行,通贯周身之阳。”遂命十二弟子分组探查:六人循患者感传路线绘制体表标线,六人解剖动物观察深层结构。三日後对比发现,感传路线与血管、神经走向并不完全重合,却与铸鼎原骨片刻纹惊人相似。黄帝抚掌:“此乃经络确存之明证!”
第二节 子午流注
为究经络奥秘,岐伯发明“水银注络法”:以竹管制针,内充水银,刺入穴位後轻压,观水银流动方向。某日注足三里穴,见水银同时向上下分流。上行至腹,下行至足。岐伯恍然:“经络如环无端,气血流注不休。”又发现不同时辰注针,流注速度各异:午时注针,水银迅如奔马;子时注针,缓如滴露。星鸟氏献言:“候鸟南迁北归,皆依时节。人气血流注,岂无规律?”于是制定“子午流注图”:将一日分十二时辰,每时辰气血注于不同经脉。寅时注肺,卯时注大肠,辰时注胃……如潮汐涨落。黄帝试之,依时取穴施针,效验倍增。遂命铸“铜漏刻壶”于明堂,规范时辰测量。
第三节 砭石异彩
东夷砭石师呈献五彩砭石:青石出东海,能疏肝气;赤石产南岳,可通心脉;黄石生中土,善健脾土;白石采西山,利宣肺气;黑石得北漠,助补肾精。岐伯以不同砭石刮拭经脉,发现效果迥异:“非独形状之差,乃石性含天地五行之气。”更奇妙者,某些砭石近磁石则变色,近人体则升温。蚩罗谓此乃“石灵”,岐伯却道:“此天地精气交感之象。”遂创“砭石配穴法”:春用青石刮肝经,夏用赤石刮心经,长夏用黄石刮脾经,秋用白石刮肺经,冬用黑石刮肾经。明堂由此设五行砭石室,患者按季节体质择石治疗。
第四节 导引惊变
西羌导引师演示“五禽戏”:仿虎鹿熊猿鸟动作,导引经气。众人习之,皆觉气血通畅。独有一中年弟子习後咳血,医者疑为用力过猛。三日後竟咯血而亡。解剖见肺脉破裂,众皆骇然。岐伯细查其平日记录,发现该弟子素患“肺痈”,本忌剧烈吐纳。叹道:“导引虽好,然需量力而行。如河道淤塞,骤通反致决堤。”遂制定“导引禁忌”:热病者忌强呼,虚寒者忌强吸,瘀血者忌强力,孕妇忌扭曲……黄帝由此悟:“法无高下,贵在合宜。砭石、针灸、导引、汤药,各有所适。”在《内经》增写《异法方宜论》。
第五节 脉度之谜
关于经脉长度,众说纷纭。北狄医者实测尸体血管总长,与《骨书》所载“十六丈二尺”相差甚远。岐伯夜观星河,忽有所悟:“经脉非血脉,岂能量测?此‘度’非长短之度,乃流通之度。”取十二竹管,内径不同,注水计时。发现内径适中之管流速最宜,过宽则涣散,过窄则壅滞。“人体经脉亦然,各有常度。失度则病,调整度则治。”遂定义“脉度”为气血流注之节律,非物理长度。制“脉度仪”:以铜壶滴漏配禽羽浮标,测量不同经脉气血流速。发现午时心经脉度最快,子时肾经脉度最慢,恰应天地阴阳消长。
第六节 灸燮变调
夏至日,明堂举行“灸疗大会”。各地灸师各展其技:有直接灼肤的化脓灸,有隔姜隔蒜的隔热灸,有空中摇旋的悬灸。忽一患者灸后昏厥,全身冰冷。众医惶惑,岐伯察其脉象沉细,曰:“此壮火食气,灸量过也。”取艾绒搓粒,置患者脐中(神阙穴),微灸至苏醒。解释道:“灸如烹小鲜,火候差之毫厘,效谬千里。”遂制定“灸法九变”:根据体质、病情、时节,分补泻、温通、清热等九类灸法。又发现灸治时艾烟走向与经脉流通相关:烟向病所飘者效佳,反向飘者效差。黄帝命录为《灸经》,规范艾灸用量。
第七节 音律通经
深秋月夜,岐伯独坐沙河边,闻流水淙琤,忽觉足底发热,似与某音律共振。翌日制“五音琴”:按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弦,令患者卧听。发现宫音入脾,商音入肺,角音入肝,徵音入心,羽音入肾。更奇妙者,某耳鸣患者听羽音後竟症减。岐伯曰:“肾开窍于耳,羽音入肾,故能治之。”遂创“音乐疗法”:脾虚者听宫音《丰收颂》,肺郁者听商音《秋风辞》,肝亢者听角音《春木曲》,心躁者听徵音《炎夏调》,肾亏者听羽音《冬韵歌》。灵氛献巫祝祭歌,其旋律竟暗合经络流注节奏。巫医与医道,在音律中再度交融。
第八节 镜象相应
某日治疗左臂痹症,针药无效。岐伯忽令针右腿对应穴位,瞬间左臂活动如常。众皆称奇。“此谓镜象相应。”岐伯阐释,“人体如镜,左右交叉呼应。故左病可治右,上病可治下。”遂发现“八脉交会穴”:四肢末端八穴,能通调全身经气。又总结“远道取穴法”:头痛取足,腹痛取手,如江河上游开闸,下游得治。黄帝联想到治国:“欲平南方之乱,需稳北方之基。人身小宇宙,理通天下。”
第九节 经水归宗
寒冬腊月,岐伯命弟子以热水、冷水分别淋浴经脉路线。发现热水淋时经脉扩张,冷水淋时收缩。“经如水道,遇热则行,遇寒则凝。”遂提出“寒热痹症”论:热痹红肿热痛,寒痹冷痛拘急。更将天下水系喻为人身经脉:“长江黄河如任督二脉,支流如十二正经,溪涧如络脉。”年终祭典上,黄帝将新绘《经络全图》悬于明堂正殿。图上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如江河网络,365穴如星罗棋布。岐伯却道:“此图虽成,犹未尽也。譬如沙河,表面水流可见,地下暗流难测。经络亦有浮络、孙络、血络、气络,层层无尽……”雪落无声,经络图上那些蜿蜒的线条仿佛在烛光中微微搏动,似有生命潜流其中。沙河冰层下,暗流涌动声隐约可闻,与明堂内铜漏滴答声相应和。
(未完待续)(来源 灵宝市中医院)
【编辑 滢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