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主办的第七届新中论坛上,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发表了一番颇具代表性的讲话。他提到,面对全球贸易摩擦,各国应当摒弃“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心态,学会“多搭桥梁、寻找合作”。在他看来,合作才能缓解保护主义的冲击,减少对立带来的风险。话虽未点名,但话锋所指,显然是中美两国。徐芳达希望中国在处理中美贸易争端时“多一分克制”,不要与美国针锋相对。
![]()
这番言论表面上充满“中庸智慧”,似乎是在倡导理性沟通与互利共赢,实际上却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现实——今天的全球贸易格局之所以失衡,根源并不在中国,而在于美国系统性推行的对华遏制政策。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科技封锁,到拜登政府延续的“去风险化”“友岸外包”,再到如今对中国造船、海事、清洁能源等产业的全面加税,美方步步紧逼,目的从来不是“合作”,而是遏制。中国在整个过程中更多是被动应对,并非挑起纷争的一方。
若在这样的背景下仍要求中国“搭桥合作”“主动包容”,无疑是本末倒置。桥不是中国拆的,壁垒不是中国筑的。美国一边大谈“自由贸易”,一边挥舞制裁大棒;一边要求别人开放市场,一边竭力保护本国企业。当这样的不对等持续存在,任何关于“合作”“互惠”的呼吁,听上去都显得格外空洞。
![]()
徐芳达的讲话,并非孤例。新加坡总统尚达曼近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演讲中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中国不应追求“完全自给自足”,理由是那“不利于全球合作”。尚达曼的立场,其实反映出新加坡一贯的现实焦虑。作为一个依赖贸易与金融生存的城邦国家,新加坡的繁荣建立在全球化稳定的基础上。任何大国冲突、供应链重组或制度性分裂,都会对其造成冲击。因此,在中美对抗加剧的时代,新加坡希望通过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为自身赢得空间。
然而,所谓“中立调停”,更多时候是一种姿态。长期以来,新加坡的安全体系与经济模式深深嵌入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之中,这让它在看待中美关系时,往往不自觉地倾向于西方叙事。其所强调的“多边主义”,更多意味着在现有秩序框架下维持稳定,而非推动秩序本身的变革。
![]()
但中国理解的“多边主义”不同。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是平等互利、包容共赢的;是反对霸权、反对单边制裁的。中国并非要脱离世界,而是要让世界更加公正合理,让每个国家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对于这样一种主张,新加坡精英阶层往往抱有复杂情绪:他们既希望中国继续推动开放、维持市场繁荣,又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冲击既有体系,让他们赖以生存的国际规则发生根本改变。
这就是所谓“小国的焦虑”。在大国博弈的浪潮中,新加坡希望做桥梁,但桥梁毕竟架在强流之上。为了维持平衡,它必须不断调节姿态,甚至在关键议题上模糊立场。正因如此,它的“劝和”,往往更多地是对弱势一方的劝服,而非对挑衅者的约束。
![]()
要求被压制的一方忍让,看似“中庸”,实则偏颇。对中国而言,克制不代表退让,对话不意味着妥协。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但也绝不会允许别国以“合作”之名行打压之实。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都应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要求一方无条件“搭桥”“让步”。
理解新加坡的担忧,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论调。中国可以理解一个小国对稳定的渴望,但不能接受对事实的混淆。中美关系的症结不在中国,而在美国能否放下冷战思维,尊重别国的发展权。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新加坡真有意为中美“搭桥”,那就应当去劝说那个拆桥的一方停手,而不是反复提醒中国要“忍耐”。
![]()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合作需要诚意,和平需要相互尊重。中国始终倡导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也从未关闭合作之门。但合作绝不是单方面的迁就,更不是对不公的默认。
新加坡的建议也许出于善意,但时代的潮流已经清晰:世界正走向多极化,旧有的霸权体系终将让位于更加平等的国际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会退缩,也不会偏航。我们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向。
至于中国应当如何行动,这并不需要别人指点。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我们不会为别人的“初一”乱了阵脚,更不会怕谁的“十五”。这,就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底气与定力。
![]()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