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时隔十年再次站上4000点,这个数字让多少老股民热泪盈眶。看着满屏飘红的K线图,我却想起了2015年那个夏天——同样是4000点,同样是全民狂欢,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韭菜"的集体葬礼。
![]()
作为一名在复旦金融系泡了四年的量化交易爱好者,我深知市场情绪的欺骗性。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用自己15年的实战经验,聊聊这个特殊时刻的投资智慧。
一、牛市幻觉:你以为的"躺赢"其实是"躺枪"
市场总是惊人的相似。看看现在的行情:电子板块涨217%,14只个股涨幅超700%,6只个股涨10倍以上…这些数字让人血脉偾张。但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这轮"全面牛市"中,白酒、地产、石化等板块居然是下跌的。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教授说过的一句话:"牛市最大的谎言就是'随便买都能赚'"。事实恰恰相反——牛市才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机构利用资金优势制造局部热点,而散户则在FOMO(错失恐惧症)驱使下追涨杀跌。
我总结出三条反常识的牛市原则:
原则一:行动比等待更重要 等待是最昂贵的投资策略。在2024年9月以来的行情中,指数涨了48%,但如果你死守券商股,收益可能还跑不赢银行理财。牛市真正的价值在于试错成本低——调整往往只有几天,给了我们快速修正的机会。
原则二:热点不等于机会 今年二季度创新药概念平均涨16%,但仍有30%个股下跌。反观广康生化(300804),不属任何热门概念却涨幅惊人。关键不在题材,而在是否有大资金持续介入。
原则三:忘记技术指标 什么MACD金叉、KDJ超买,在量化模型面前都是皇帝的新衣。我见过太多股票在"压力位"突破后又翻倍,也见过更多在"支撑位"跌破后一蹶不振。
二、焦虑的根源:我们都在盲人摸象
投资中最可怕的不是亏损,而是焦虑。这种情绪会让人做出各种非理性决策:
- 涨了怕踏空
- 跌了怕套牢
- 赚了怕回吐
- 亏了怕深套
这种焦虑源于一个根本误区——试图通过价格波动预测未来。价格就像体温计,只能告诉你现在发烧了,却说不清是感冒还是肺炎。
![]()
看看这两只调整中的股票,仅凭K线图你能判断谁是真跌谁是假跌吗?传统技术分析在这里完全失效。
三、量化视角:穿透表象看本质
真正的投资高手都在研究一样东西——资金行为。特别是机构资金的交易轨迹,这才是影响股价的核心变量。
![]()
这张图揭示了一个关键指标——反映机构活跃度的量化数据。左侧股票调整时机构资金撤离(橙色柱体消失),右侧虽然跌幅更大但机构持续介入,结果自然不同。
这就是量化投资的魅力所在:它不预测未来,而是如实记录资金的真实动向。就像X光机,能穿透K线的表象看到市场的骨骼结构。
四、散户的破局之道
在这个机构主导的市场里,散户要想不成为待宰的羔羊,必须改变思维模式:
- 从猜涨跌到看行为
- 忘记那些虚无缥缈的"压力位""支撑位",专注分析大资金的真实动向。
- 从听消息到信数据
- 消息可以造假,但真金白银的交易数据不会说谎。
- 从凭感觉到靠系统
- 建立基于量化数据的决策框架,避免情绪干扰。
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终结时,我靠着这套方法成功保住了大部分利润。当时市场一片狂热,"万点论"甚嚣尘上,但量化数据早已发出预警信号。
五、写在4000点的思考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当前A股市盈率中位数35倍,接近历史75分位;两融余额突破2.5万亿,杠杆风险再现…
我不是在唱空市场——事实上量化数据显示仍有大量机构资金在有序进场。但我想提醒各位:牛市才是检验投资体系的试金石。没有方-支撑的盈利,终将凭实力亏回去。
最后送给大家我在复旦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能是你的模型。"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化工具,或许是我们对抗市场不确定性的最佳武器。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旨在分享投资方-探讨。文中提及个股仅为说明需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金融市场风险莫测,请读者独立判断、审慎决策。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谨记:凡是以本人名义推荐个股或指导操作的均为诈骗行为,本人从未也绝不会组建任何收费群或开展荐股业务。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