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近日正式在位于上海普陀的信泰中心建成启用。
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普陀区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上,迈出了实体化、平台化的重要一步。
今年2月,上海普陀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八市共同签署沿沪宁协同创新合作备忘录。
在此背景下,普陀区在信泰中心选址建设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集聚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产业资源等要素,推动普陀区打造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
锚定桥头堡,打造实体化服务网枢纽
普陀区沿沪宁创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区科委副主任陆海表示,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选址蕴含着清晰的战略意图。其所在的信泰中心处于G2、G42两条沪宁高速的入城口,是名副其实的“上海西大堂”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桥头堡”。
立足于此,普陀区正凭借独特的区位与交通优势,着力打造一个高效辐射、便捷服务沿线城市的实体平台。
据介绍,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是集规划、展示、会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载体。
![]()
聚焦展示功能,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将系统呈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在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方面的典型成果案例,并集中展示区域内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与领军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
在服务功能上,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将聚焦人才、金融、政务、出海等板块,推动长三角人才数据互通,提供投融资对接与路演,实现更多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并为沿线企业出海提供咨询与支持。
会客功能旨在通过举办各类产业论坛、前沿研讨和项目路演,促进沿沪宁城市企业、科研机构和投资机构的对接合作,成为一个汇聚创新要素的“活力场”。
![]()
从清单到平台,构筑协同创新运作基石
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普陀区前期扎实的对接工作基础之上。
陆海透露,今年以来,涵盖资源、需求、合作的“三张清单”梳理工作在各城市间密集展开。这项工作已汇集沿线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1项,明确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8项,并梳理出跨区域合作事项196项。
为了让“三张清单”的资源与需求高效流动起来,普陀区同步打造了“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这个平台如同一个永不落幕的线上“技术市场”,致力于实现技术供需的精准匹配。同时,一支覆盖沿沪宁城市院所企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也已组建,为科技成果从对接、转移到样品化、产品化、商品化提供全链条服务。
这种线上平台与线下中心相结合、清单管理与专业服务相配套的模式,构成了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独特运作机制,让协同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
聚焦收官与开局,服务大局,谋求新动能
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谋划与建设,是普陀区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承上启下之际的关键落子。面向“十五五”,普陀区将巩固现有合作成果,加强长远谋划布局,以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的谋划建设为基,进一步整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创新资源,推动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在沪宁沿线更高效地配置与流动。
一是聚焦产业“一幅图”,深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图谱,打造“链式联盟”;二是聚焦创新“一条链”,完善“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搭台”的揭榜挂帅机制;三是聚焦要素“一张网”,以沿沪宁产业基金矩阵为切入点,推动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关键生态要素在城市间高效流动;四是聚焦服务“一站式”,将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面向沿沪宁、服务长三角的高能级、专业化“一站式”实体服务中心;五是聚焦市场“一盘棋”,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为引领,推动沪宁沿线城市活动共办、品牌共建、成果共享。
“随着创新中心的正式运营,沿沪宁协同创新带建设将拥有一个更强有力的支点,推动跨区域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构筑面向未来的新发展动力。”陆海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