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克雷奇的凛冽交锋,到吉隆坡的暗流涌动,中美谈判桌上,变了的是筹码与姿态,不变的是大国博弈的永恒逻辑。
![]()
目前,美国华盛顿一架专机已经启航,目的地是吉隆坡。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的这次行程,笼罩在紧迫的氛围中。
本周末(10月26日至27日),中美官员将在马来西亚举行关键会谈,核心议题直指中方近期升级的稀土出口管制。
动身前,贝森特通过福克斯商业新闻网放出“丑话”,称中方的稀土许可制度“既不可行,也不可接受”,并威胁“所有选项都在考虑范围内”。
![]()
然而,同一时间,特朗普总统却轻描淡写地将稀土问题称为“一次干扰”,试图表明美国顶得住。
这种矛盾表态,暴露了美方团队内部的策略分歧,也为本就充满变数的谈判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回顾近年来中美交锋,一个清晰的演变轨迹浮现出来。
犹记安克雷奇会谈,当中方代表直言“你们没有资格说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谈话”时,世界已然窥见一个更加自信、从容的中国。
彼时,中方以明确的红线思维,打破了美方预设的施压剧本。
对比今日,在稀土牌打出后,中方展现出的是另一种定力。
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重申,中方对于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磋商一直持开放态度。
![]()
这种开放,建立在清晰的底线之上。
反观美方,其谈判诉求正从追求“结构性改变”降格为寻求“临时缓解”。
格里尔坦言,希望找到“非敏感商品贸易”领域的平衡,并强调美方不希望与中国“脱钩”。
从现实情况来看,此轮美方的关税等等威胁,基本就是为了月底中美双方在APEC的峰会积累谈判筹码。
从追求压倒性胜利,到渴望达成临时协议,美方姿态的调整,折射出其战略威慑效力的衰减。
谈判桌上,真正的力量来源于筹码的重量。
这一次,稀土成为了焦点。
特朗普曾扬言“一年后美国将有好多稀土,多到用不完”。
![]()
然而,现实是,美国乃至其西方盟友要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稀土供应链,乐观估计也需5到10年。
但美国当下的困境,却无法等待。
当然,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被明确界定为“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这是一种基于规则的反制,打的正是美方在高科技领域对华“脱钩断链”战略的七寸。
与此同时,中方贸易结构的多元化降低了我们对美国这一市场的依赖。
这意味着,中方在谈判中拥有了更强的韧性和更大的回旋空间。
特朗普引以为傲的“交易艺术”,在与中国这样体量的对手博弈时,其局限性暴露无遗。
一方面,美方团队释放混乱信号。财长与贸易代表展示强硬,总统本人却时而发出100%关税威胁,时而又安抚市场“不用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内部步调不一,削弱了其谈判可信度。
![]()
另一方面,美方的反制工具库渐显拮据。
从威胁断供航空发动机,到考虑限制软件出口,甚至传出要停止进口中国“地沟油”(废弃食用油),这些措施或因自伤太重难以执行,或因规模有限无关痛痒。
很显然,当美国处于优势时,商人思维或可使其获利;
但在均势乃至劣势下,仍固守此道,面对的是一个深知自身节奏、不为短期讹诈所动的对手,其结果注定是被动的。
吉隆坡会谈,乃至之后可能举行的APEC中美会晤,恐怕难以达成一劳永逸的终极协议,更可能开启一个 “持久博弈” 的新阶段。
短期内,双方或能基于现实利益达成某种临时安排。
例如,美方以降低部分关税、放宽某些出口限制,换取中方在稀土出口上的一定松绑。
这更有可能将是双方在11月1日关税大限和APEC峰会前,基于各自利益做出的务实选择。
![]()
从长远看,博弈将持续下去,但形式和边界将发生变化。
科技竞争、供应链调整、区域影响力争夺将成为常态。然而,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求,构成了冲突的“天花板”。
最终,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正在谈判桌前被定义。
吉隆坡的会谈,不仅是关于稀土和关税的争执,更是新旧力量如何寻找共存新规则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定力、智慧与长远战略,将比任何临场的谈判技巧都更为重要。
中美谈判前,美国财长放下的不是什么丑话,而是因为没有底气的自我打气,但很显然,这种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