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SWIFT系统公布的全球货币国际支付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数据显示,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支付占比波动平稳,而人民币支付占比虽升至3.17%、排名跃居第五,却与中国央行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人民币已是世界第三大支付货币”的表述形成反差。这一数据矛盾不仅让普通民众感到困惑,也引发了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新审视。本文将深入剖析两种数据差异的根源,还原人民币国际支付的真实图景,并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路径。
![]()
SWIFT系统与人民币国际支付数据解读
SWIFT系统:国际支付的“信息中介”
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成立于1973年,是全球金融机构间传递支付指令的标准化报文系统。简单来说,它相当于国际支付的“信息高速公路”,银行通过SWIFT发送付款通知、确认交易细节,但并不直接处理资金结算。目前,全球超过1.1万家金融机构接入SWIFT,其数据被视为国际支付趋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2025年9月SWIFT数据的“表面图景”
根据SWIFT最新报告,2025年9月全球主要货币支付占比呈现鲜明梯队:美元以47.79%的占比稳居第一,作为全球大宗商品定价货币和储备货币,其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欧元占比22.77%,虽较上月略有下滑,但仍是第二大支付货币;英镑以7.38%位列第三,依托伦敦金融城的深厚底蕴保持稳定;日元占比3.69%排名第四;人民币则以3.17%的占比首次超越加元,升至第五位。从数据来看,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似乎仍处于“追赶者”角色。
数据波动背后的市场关注度
人民币排名的上升引发了国内外市场的高度关注。一方面,这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进展,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接受度的提升;另一方面,3.17%的占比与公众对“世界第三大支付货币”的认知存在差距,不少人质疑数据的准确性,也有人担忧人民币国际化是否“雷声大、雨点小”。这种争议恰恰凸显了深入解读数据的必要性。
SWIFT数据与央行数据差异的核心:统计口径之争
矛盾的焦点:“部分统计”与“全口径统计”
事实上,SWIFT与央行的数据差异并非“谁对谁错”,而是统计口径不同导致的结果。SWIFT统计的是通过其系统传输的跨境支付报文数据,本质是“部分统计”;而央行采用的是“全口径统计”,涵盖了国内支付、非SWIFT跨境支付等所有人民币支付场景。这种统计范围的差异,直接造成了数据结果的悬殊。
SWIFT统计的六大“盲区”
第一,国内支付数据完全缺失。SWIFT主要服务于跨境支付,中国国内庞大的支付交易(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日常支付,以及企业间人民币结算)均通过本土支付系统完成,这部分交易规模远超跨境支付,但完全未被SWIFT统计。相比之下,欧元区20多个国家之间的交易多通过SWIFT进行,其占比中包含了大量区内交易,统计基数存在“先天差异”。
第二,CIPS系统的跨境交易未被纳入。2015年上线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已覆盖全球170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直接参与者184家、间接参与者1500多家。2024年CIPS处理交易金额达175万亿元人民币,这部分通过CIPS直接完成的跨境支付,无需经过SWIFT系统,自然不在其统计范围内。
第三,银行内跨境交易的“隐形通道”。同一商业银行的跨国分支机构之间往往通过内部系统进行资金调拨,例如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与北京总行的跨境交易,无需借助SWIFT即可完成。这类交易规模可观,但同样被SWIFT遗漏。
第四,能源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中东产油国、澳大利亚等的能源和矿产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大幅提升。例如,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超过40%;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也开始接受人民币计价结算。这些大宗商品交易的人民币支付多通过非SWIFT渠道完成,SWIFT无法统计。
第五,货币互换协议下的交易。截至2025年9月,中国已与32个国家达成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4.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025年9月与欧洲央行新签署的3500亿元本币互换协议,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使用范围。通过货币互换进行的支付交易,同样不经过SWIFT系统。
第六,小额跨境支付的“海量遗漏”。SWIFT主要统计大额跨境支付,1万美元以下的小额交易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国际版、微信支付海外版)完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跨境电商市场,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15万亿元人民币,这类高频小额交易的总量惊人,却被SWIFT完全忽略。
![]()
人民币国际支付地位的“真实画像”
BIS报告印证人民币影响力提升
国际清算银行(BIS)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为人民币国际地位提供了重要佐证: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金额占比已升至8.5%,虽低于英镑的10.2%,但较2022年的6.8%增长显著。外汇市场交易占比直接反映了人民币的国际流动性和接受度,这一数据与央行“全口径统计”的结论相互呼应,表明人民币国际支付地位正在稳步提升。
全口径下的“第三大支付货币”实至名归
综合来看,若将SWIFT未统计的部分纳入计算,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预计接近10%,超过英镑的7.38%,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从贸易层面,中国是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2024年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占比达18%;从储备层面,IMF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至2.88%;从投资层面,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突破4万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印证了人民币国际支付的真实体量。
CIPS: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引擎”
CIPS的“双重功能”优势
与SWIFT仅提供“信息流”不同,CIPS同时具备“信息流”和“资金流”处理能力,实现了报文传输与资金结算的一体化。这一优势不仅提高了跨境支付效率(人民币跨境支付到账时间从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还降低了对SWIFT的依赖,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提供了“自主通道”。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CIPS的持续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支撑。随着其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开始选择通过CIPS进行人民币结算,这不仅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场景,也增强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话语权”。未来,CIPS有望与SWIFT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全球支付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结论与展望
数据争议背后的启示
SWIFT与央行数据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全球支付体系的复杂性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路径。我们既要看到SWIFT数据中人民币排名上升的积极信号,也要认识到其统计范围的局限性,避免被单一数据误导。央行的“全口径统计”更全面地展现了人民币的真实国际地位,为我们客观评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更准确的视角。
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路径
展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仍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继续完善CIPS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储备等领域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提升人民币的流动性和可兑换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人民币有望在国际支付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全球货币多元化贡献中国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