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空降作战曾被视为制胜法宝。克里特岛战役就是德军以空降兵为主体发起的一次跨海岛屿登陆进攻战役。然而,此战德军虽获胜利,却也代价高昂,其间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影响深远,很多经验教训直到今天依旧有探讨意义。
克里特岛战役进程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是爱琴海的南端门户,也是西欧到中东海上航线的关键节点,更是英国防守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前哨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轴心国来说,克里特岛则是盟军威胁巴尔干地区的桥头堡。1940年,意大利入侵希腊,英国即依托克里特岛作为援助希腊的前进基地。意军在希腊战场上屡屡受挫,最终不得不请德军亲自下场。1941年4月,德军参战,仅4个星期就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本土,英军2.3万人撤至北非,其余英军(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军队)和希腊残军撤往克里特岛继续抵抗。在紧锣密鼓筹划对苏战争的情况下,能否拿下克里特岛,关系到德军南部战线的稳定。
此时,德国正全力准备对苏战争,大军在苏德漫长的边境线上缓缓展开,同时还要照顾北非战场。面对兵力分散的局面,德军决心使用空降兵完成夺占克里特岛的任务。
![]()
克里特岛战役图
1941年4月25日,希特勒正式签署代号为“水星”的作战命令,以空军第4航空队下属的2个航空军为主力,对克里特岛实施空降突击。其中,第11航空军所辖伞兵第7师、空降突击团、空降兵第22师作为登陆兵负责空降登陆,该军下属水平轰炸机2个联队、6个独立大队,以及空降滑翔机1个联队,使用600余架Ju52运输机和100余架DFS230滑翔机负责空中输送;第8航空军所属水平轰炸机1个联队、俯冲轰炸机3个联队、强击机2个联队、歼击机1个联队使用Do17轰炸机、Ju88俯冲轰炸机、He111轰炸机、Bf109战斗机、Bf110战斗机等共600余架担负护航和空中火力支援任务。
德军拟制了一个“全面开花”的作战计划,计划以前述2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在克里特岛的7个空降点实施伞降或机降。但由于战前准备时间过短,空降兵第22师未能及时在希腊南部集结,遂临时调山地步兵第5师(辖山地步兵第85、第100团和炮兵营等)配属第11航空军作为战役预备队。最终确定的作战计划为:以伞兵第7师配属空降突击团,组成3个空降突击集群,在4个空降点实施空降:西集群由伞兵7师3团、空降突击团组成,分别夺控西部重镇干尼亚和干尼亚以西17公里处的马莱迈机场;中集群以伞兵7师2团(欠2营)组成,夺控中部的雷西姆诺机场;东集群以伞兵7师1团、2团2营组成,夺控东部的伊拉克利翁机场。在兵力投送安排上,第一批空降登陆部队完成要点夺控后,即投送山地步兵第5师上岛实施增援,由于运输机数量有限,山地步兵第5师85团1营、100团3营携带部分重装备、车辆,搭乘60余艘机帆船、小型货船,由意大利海军护航,对克里特岛实施平面登陆。船队编为2个编队,各装载1个营,于5月19日、20日分别从比雷埃夫斯港出发,于20日夜之前抵达克里特岛以北约150公里的米洛斯岛锚泊待机。
1941年5月20日4时,空降登陆作战正式开始。西集群的德军空降突击团从希腊南部起飞,7时许抵达干尼亚、马莱迈机场上空。空降突击团第1营、第3营乘坐滑翔机进行机降,第2、第4营乘坐运输机进行伞降,第1营的滑翔机降落在机场西南约1公里处的塔威拉尼蒂斯河河床;第3营则直接降落在新西兰守军阵地,由于落地时遭遇猛烈抵抗,结果基本被歼;第2、4营的伞兵散布在机场周边,而新西兰守军2个营凭借机场周边107高地激烈抵抗,德军多次发起攻击均受挫,直至夜间守军主动转移后才占领高地,但未能完成机场夺控。
![]()
接受检阅的德国伞兵
计划于干尼亚空降的伞兵7师3团也于4时起飞、7时许抵达。然而,随该团行动的空降突击集群总指挥、伞兵7师师长萨斯曼少将和师司令部主要人员乘坐的滑翔机,在起飞20分钟后与1架护航战斗机相撞,全体阵亡。这一意外导致登岛的3个集群失去统一指挥。伞兵7师第3团第1、2营降落在英军阵地内,四面受敌,不得不就地构筑工事进行抵抗;第3营降落在新西兰第4旅的配置地域内,大部被歼。
第一批空降登陆部队-西集群行动后,运输机群10时左右返回希腊本土。但因加油困难、机场尘土条件恶劣等因素的影响,第二批空降登陆部队的出发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半小时。因飞机战损,约1个营的兵力未能登机。直至15时左右,中集群、东集群才零星抵达空降点上空。中集群的伞兵7师2团2个营的运输机飞抵雷西姆诺机场时,遭地面防空火力射击,7架运输机被击落、2架运输机撞毁,结果到16时15分才开始伞降,1个连在机场跑道以东着陆,其余均分散降落在机场跑道以西,团部及2个连落入澳大利亚守军阵地,大部被歼,至夜未能拿下机场。东集群的伞兵7师1团加强2团2营拖延至17时才开始伞降,19时才全部降落完毕,也未能完成夺控机场的任务。
至5月20日晚,因守军的顽强抵抗,加上缺乏统一指挥,德军登岛部队不仅未能完成任务,更与希腊本土的德军第11航空军指挥部失去联系。21日凌晨,第11航空军军长斯图登特派1名参谋,随补给运输机在马莱迈机场强行着陆,该参谋随即通过无线电报告岛上情况。斯图登特立即下令派遣伞兵7师剩余600名伞兵和山地步兵第5师增援马莱迈机场。输送船队分两批,分别于21日、22日凌晨起航,其余部队则换乘运输机实施空降登陆。21日15时,伞兵7师后续兵力在马莱迈机场伞降,16时,山地步兵5师100团1营开始空降,至日落时分,山地步兵5师已有1个团完成空降登陆。大量增援兵力的投入,使德军实力显著增强,战局开始向有利于德军的方向转变。
输送船队这边,21日深夜23时,运送100团3营的第1编队抵达克里特岛5海里处准备实施登陆,但被英军3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发现,仅有1艘意大利驱逐舰护航的第1编队遭到英军连续3个小时的猛攻,全军覆没。次日(22日)上午8时许,第2编队在米洛斯岛以南20海里处被英军舰队发现,随即北撤。此时,后方德军已得知第1编队全军覆没的消息,迅速派出增援轰炸机飞临海战场上空。面对德军空中威胁,英军编队脱离接触开始返航。22日夜,第2编队再次从米洛斯岛起航,但刚出发就又被英军舰队拦截,不得不取消航渡计划。23日,德空军对英军舰队实施猛烈轰炸,击沉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迫使英军舰队撤回埃及亚历山大港。
![]()
德军伞兵空降中损失惨重
德军夺取制海权后,开始从海上向克里特岛输送装备物资,进行补给。岛上德军则开始自西向东推进。24日黄昏前,德军占领克里特岛西部地区,山地步兵5师师长林格尔少将登岛,对岛上德军进行统一指挥。26日,德军完成了马莱迈机场上飞机残骸的清理工作,空运效率大幅提升。27日,德军攻占重镇干尼亚。28日,德军占领苏达港,意大利军队一部随德军在克里特岛登陆,英军等开始乘船撤退。29日,德军攻占雷西姆诺。31日,岛上守军投降。6月2日,德军占领全岛。
此役,英联邦军队伤亡约1.8万人,损伤各型舰船50艘;希腊军队被俘6000余人,伤亡3000余人,损失总人数近万人。德军共伤亡1.4万人,损失飞机220架和大量舰船。德军此战虽然取胜,但可谓惨胜,其中暴露出诸多深刻的经验教训。
轻敌失措致准备不足
分析德军失误,第一点就是轻敌与准备不足。二战初期,德军实施了多次空降,战果辉煌,令其对空降作战产生了盲目自信,进而导致其在情报、运输、装备、后勤补给等诸多方面的准备都有所欠缺。
情报方面,德军对克里特岛敌情的搜集过于自信、大意,认为对方是败军,数量不多,军心涣散,坚守克岛决心不大,甚至判断岛上守军不过万人,认为首批投入1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足以形成压倒性优势。实际上,岛上守军多达4.4万人,其中还有英联邦军队的精锐之师,士气高昂。希腊军队即便在本土沦陷的困境下,与英军并肩作战时依旧十分英勇,即便战局已定,仍坚守阵地,全力掩护英军精锐部队撤离。
在隐蔽作战企图方面,德军在克里特岛之战中并没有进行严格保密,导致行动的突然性大打折扣。英军谍报部门很早就知道“水星”行动的存在,德军在对克里特岛进行空中侦察时,飞机被击落,被俘飞行员更是供出预定攻击时间,这让英军得以从容调整部署,做好防御准备。此外,德军登陆部队在希腊南部公开集结,对克里特岛频繁实施轰炸,种种迹象让德军的作战意图几乎暴露无遗。
![]()
运输机中的德国伞兵
在战前准备方面,德军4月25日下达作战命令,但此时德军部队分散在多个战场,且登陆输送工具严重不足,使得整个临战准备陷入仓促混乱的局面。由于后续德军要发动对苏战争,留给第8、第11航空军的准备窗口极为有限。直至5月14日,空降登陆部队才在雅典附近完成集结,而原计划担负预备队的空降兵第22师未能抵达,不得不改由山地步兵第5师接替其任务。因时间紧迫,用于空降登陆的装备严重短缺,德军又无力调集更多飞机,只能采取折中方案,分两波次往返投送空降兵,并安排部分部队通过海上航渡实施登陆。航空燃油的准备更是不足,原定的登陆日是5月18日,但直到5月17日航空燃油还没有筹措到位,登陆被迫推迟。到5月20日,仍有几个中队的Ju52运输机没有完成燃油补给。
兵力分散致攻击无力
除准备不足外,德军还犯了分散用兵的兵家大忌。德军看似动用2个师又1个团实施登陆,实际上首波次空降上岛的只有1个师又1个团,核心作战力
量不过4个团,却分散部署在4个登陆点,兵力分配如同“撒胡椒面”。作战编成上,德军虽划分为西、中、东3个集群,兵力配置呈递减态势(西集群2个团、中集群1个团又1个营、东集群2个营),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西集群虽名义上拥有2个团兵力,却因需同时攻打相距17公里的马莱迈机场与干尼亚城区,导致兵力进一步分散,实际作战力量甚至不及中集群。值得一提的是,这4个空降点的方案已是妥协结果,最初斯图登特提出的作战计划,更是打算在7个点实施空降登陆,兵力分散程度可见一斑。
德军另一重大失误,在于登陆部队严重缺乏统一指挥,且没有安排接替指挥关系,没有考虑分散通联问题,导致部队各自为战。按预定作战计划,伞兵第7师师长萨斯曼少将为3个空降登陆突击集群的总指挥,可萨斯曼及其参谋班子的座机刚起飞20分钟就和己方战斗机相撞坠毁,而伞兵第7师似乎并没有安排副师长或下属主力团长担负接替指挥的职责,上岛的3个集群最终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就连西集群的2个登陆点也没有形成统一合力,干尼亚城区、马莱迈机场两处2个团各打各的。萨斯曼及其参谋班子的阵亡,还导致岛上部队与希腊本土的第11航空军间的无线通联陷入瘫痪,斯图登特迟迟不知岛上战况,不得不在次日派一名参谋携带无线电冒险登岛摸清情况,才急忙下达后续指令。
![]()
空降登陆分散投入战场
此外,德军前后批次的空降兵登陆未能接续集中,而是分段分批,打成了添油式的消耗战。尽管德军先后投入了2个航空军,但输送工具严重不足,仅有600架运输机和100架滑翔机可供调配。其中,Ju52运输机单机运载能力有限,根据士兵携带装备数量的不同,仅能搭载12至20名士兵;DFS230滑翔机的运载量更小。滑翔机可以连人带装备同时机降,运输机则要人装分投,要留出装备和弹药的投送空间,更使一次性投送兵力大打折扣。为此,德军不得不分两批实施空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组织混乱,再加上战损和机械故障,第二批运输机大部分没有完成空中编队,许多是单机起飞、零星抵达,使得空降部队分散抵达战场,甚至还有600余人没能登机。结果可想而知,中集群、东集群实际战斗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
协同失机致战斗低效
克里特岛战役作为德军一次跨海岛屿登陆进攻战役,尽管以空降兵为实施主体,但不可避免有其他军兵种力量参与。然而,德军在准备过程中,似乎满脑子只有空降兵,根本没有考虑多军兵种协同问题。
战役初期,德军仅靠轻装空降步兵实施一波次空降,所携带的伴随火力极弱,在英联军、希腊军队的反击面前,几无还手之力。中集群方向被包围的德军面对拥有重炮的对手,只能就地构筑工事进行固守。在登陆兵固守待援阶段,空中火力支援机群的对地支援火力没有协调好,没有对岛上英军阵地形成持续、有效的火力压制。尤其是20日中集群、东集群的第二批空降过程中,原定的第11航空军所属运输机出发晚了,但第8航空军的轰炸机、战斗机却仍按原计划出发,打完一波后居然就独自返航了,导致登陆兵在缺乏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暴露于敌军火力之下。
海上登陆的协同同样混乱。在山地步兵第5师的增援登陆过程中,海上输送的2个营几乎是在“裸奔”,2个编队仅各配了1艘意大利驱逐舰和若干小型战斗舰艇护航,这在强大的英国海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而为了达成偷渡登陆的目的,2个输送编队选择在凌晨航渡,这一时间安排带来了新的问题:德国空军大部分战斗机、轰炸机无法在夜间实施支援。于是,在不具备制海权的情况下,德军2支输送编队大摇大摆地实施海上航渡,自然成了英军水面舰艇的刀下鱼肉。直至23日白昼来临,德国空军开始对英军水面舰艇实施猛烈打击,这才扭转局势,保证了后续海运兵力和补给物资上岛的安全。
克里特岛登陆战的影响不仅限于局部战场。空降兵的损失惨重,让德军产生误判:大规模空降已不符合时代需求,难以适应大规模战争的节奏,于是转而倾向于采用小分队敌后空投的作战方式。基于此判断,此后德军没有对空降兵进行大规模扩建,也再未组织过大规模的空降行动。
![]()
此后德军再未组织过大规模的空降行动
然而,德军空降兵在克里特岛登陆战役中的运用,却引起了盟军重视与思考。以美军为例,早在二战初期,就从德军空降兵的作战运用中汲取经验,于1940年开始组建试验空降分队。1942年,美军组建了第82空降师,随后又组建了第101空降师;1943年,又新增3个空降师。在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等行动中,美军空降兵大规模参战,积累了丰富的空降登陆作战经验。到二战结束时,美军已拥有5个空降师、4个独立伞兵团,空降兵部队成为美军作战序列中极具威慑力的“撒手锏”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