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背景
输电线路覆冰是冬季电网安全运行的重大威胁。覆冰可能导致绝缘子闪络、脱冰跳跃、杆塔倾斜等现象,严重时引发垮塔、断线等事故。传统监测方式依赖人工巡检,存在时效性差、覆盖范围有限、数据维度单一等问题。人工巡检受地形、气候限制大,难以实时掌握大范围线路的覆冰动态;传统传感器仅能监测局部环境或电气参数,无法直观反映覆冰形态与发展趋势。
![]()
该装置通过多源感知、智能分析、远程通信等技术优势,实现覆冰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运维人员可通过云端平台远程查看多条线路的覆冰状态,大幅减少人工巡检频次。在福建武平110千伏梁澜线寒潮期间,装置监测到覆冰厚度每小时增长1.2mm,触发三级预警后,运维人员通过移动端查看实时视频,立即启动直流融冰装置,成功避免断线事故。
截至2025年7月,该装置已在全国20余省份部署,应用线路冰灾故障率下降82%,运维成本减少65%,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技术支撑。其技术架构包含毫米波及激光融合探测、数字孪生预警系统、无人机协同作战等创新方向,为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工作原理
输电线路覆冰精灵在线监测装置采用多源感知技术体系实现实时监测功能。视觉识别系统搭载工业级夜视摄像机,支持30倍光学变焦及H.264/H.265视频压缩技术,可在-40℃环境下穿透薄雾、轻雪等恶劣天气条件,实时捕捉导线覆冰形态。摄像机镜头采用高分子有机膜加热技术,通过智能温湿度感应调节加热功率,有效防止镜头结冰。
传感器阵列集成微气象传感器、导线温度监测模块及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其中,拉力传感器安装于模拟导线,通过测量覆冰导致的拉力变化,结合数学模型计算实际覆冰厚度;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杆塔倾斜角度,精度达0.01度。装置内置AI覆冰图像识别算法,采用改进的YOLOv5模型对图像进行像素级分析,可识别毫米级冰层厚度变化,并区分雨凇、雾凇等不同覆冰类型。
边缘计算能力支持动态阈值算法,自动调整预警值实现覆冰厚度精准计算。多源数据融合将视觉数据、气象数据、导线温度数据关联,构建覆冰生长的数字孪生模型,可预测未来72小时覆冰趋势。双模通信机制支持4G/5G网络实时回传数据,在偏远山区自动切换至北斗短报文通信,确保数据“零丢失”。
装置优势
该装置具备三大核心优势:实时性、精准度与智能决策能力。24小时连续监测覆盖传统人工巡检的盲区,响应速度从发现险情到上报仅需3秒,远超传统模式的2-4小时。覆冰厚度识别精度达±0.5mm,相较人工目测误差显著提升,为制定科学除冰策略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供电系统采用交流感应取电与太阳能混供模式,直流线路额外配置48W太阳能板及可充电电源箱,在连续阴雨天气下仍能续航72小时,-40℃环境中供电稳定性达98.6%。通过历史数据建立覆冰生长模型,可提前6小时预测冰灾风险,将被动应急响应转变为主动防御。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自动生成融冰方案,结合杆塔应力数据为线路改造提供数字孪生依据。数据存储周期长达30天,支持历史回溯与趋势分析。装置具备断线自动重连功能,故障时自动切换备用信道并尝试修复,减少人工干预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