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
人民网重庆10月29日电 (胡虹、晏红霞)在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内,一台正在模拟作业的桥梁拉吊索检测机器人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国内首台免励磁检测装置,能够精准诊断吊杆腐蚀与断丝问题。”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团队”成员、90后青年学者夏润川介绍道。
10月28日,“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科研基地。实验室展板上“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的标语,道出了这个团队坚守的信念。
![]()
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重庆交通大学。主办方供图
实验室里的青春交响曲
夏润川所在的“智慧桥梁团队”已扎根西部三十余年,汇聚了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其中,青年教师占比达50%-60%,年轻的血液在实验室里奔腾流淌。
“每当看到一座座由我们参与护航的桥梁安全地服务于南来北往的群众,我内心就感到无比踏实。我们希望运用手中的科技利器,将‘危旧桥’的隐患扫进历史,让一座座坚实的‘安心桥’连通祖国山河。”夏润川的话语中透着坚定。
在这里,青春不是资历的短板,而是创新的资本,是攻坚克难的底气。
“搭积木”搭出的世界奇迹
如今,随着国家西部交通建设提速,团队的建设重心转移至地形险峻、环境复杂的西部山区。而世界级工程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便是他们交出的一份卓越答卷。
![]()
夏润川介绍团队故事。主办方供图
“这座大桥就像我们小时候搭积木,有无数个零件需要精准对接。”夏润川用生动的比喻打开了话匣子。他解释,全螺栓连接的建造方式,要求每个构件都像积木一样严丝合缝。“任何一个孔洞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整座积木城堡的安装失败。”
大桥合龙前夕正值春节假期,团队在已吊装完成的结构中发现了远超预期的技术难题。“那段时间,我们从教授到研究生,全都守在工地现场。”夏润川回忆,“施工现场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工人休息时我们采集数据,深夜里我们分析计算。”
经过连续奋战,团队创新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对构件进行全方位数字化精密测量,实现了“制造—安装”全过程的毫米级精度控制。最终,大桥合龙时8根弦杆对齐偏差全部小于2毫米,全桥22万颗螺栓实现100%通孔。2024年,该桥梁荣获“全球最佳桥隧奖”。
给桥梁做“CT”的巧手
实验室里,研究生们正在操作扫描仪,为钢索进行“全身检查”。
“就像医生给病人做CT,我们要给每座桥梁建立健康档案。”夏润川介绍,团队研发的检测机器人,能透视包裹在护套内的钢索,精准捕捉毫米级的损伤。
![]()
研究生们演示实验仪器。主办方供图
实验室深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这里不仅是材料的实验室,更是智慧的熔炉。电子信息、计算机、数学、机械……多学科的碰撞在这里迸发出创新火花。
“我们要让桥梁学会‘说话’,能主动‘报告’健康状况。”夏润川描绘着智慧桥梁的未来图景。从感知到运维,从建造到养护,该团队正在为桥梁构建一个完整的“智慧大脑”。
从实验室到2000余座桥梁的跨越
目前,团队科研成果已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深深扎根——从港珠澳大桥的科技攻坚,到川藏铁路的技术护航,他们的智慧贯穿于2000余座桥梁的建造与运维全过程。
荣誉加身,但初心不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特等奖等15项大奖的背后,是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执着。
如今,第二代检测机器人正在研发中。“我们要让技术更快、更准、更智能。”团队成员的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在这群年轻科研工作者手中,一座座“安心桥”正在跨越山区天堑,也跨越着科技创新的新高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