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县素有“一城连三国,三江拥一城”的美誉,国(边)境线长183公里,境内23条四级河流纵横交错,全县25个民族以及40名未定族称人口相互守望、和谐共生,一条百年茶马古道穿梭在崇山峻岭间,傣族传统干栏式古建筑,见证了茶马古道的沧桑巨变,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为边境线上的一名90后基层党员法官,如何以司法之力筑牢法治生态安全屏障,是江城县人民法院历任执行局副局长、整董人民法庭庭长,现任该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法官朱凯的必答题。9年间,他用“忠诚、干净、担当”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能动履职,强化创新融合,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新征程上的传统村落生态司法保护工作,让乡愁有“乡”可寻,以青春之笔绘制古道茶“乡”法治新“枫”景。
![]()
因工作成绩突出,多年来,朱凯先后获得“全省法院之星”“法院年度先进个人”“执行工作成绩突出先进个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法庭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审判质效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优秀公务员”“办案标兵”等荣誉。
“严”字当先守初心写忠诚
自进入法院工作以来,朱凯始终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深入学习党纪党规,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警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
在基层法庭工作期间,朱凯充分汲取红色奋进力量,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优势,以法治力量持续擦亮民族团结“金字招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支部建在庭上”“党小组建在审判团队上”的标准,选优配强法庭支部班子,积极构建“法庭党支部+村社党支部”模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带头以司法服务链接党建服务,把党建引领贯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推进人民法庭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联建共建,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
该院结合当地民风民俗,主动吸纳5名群众基础好、威望高的民族党员乡贤、寨佬为双语调解员,传递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正能量,预防和化解村寨矛盾纠纷。立足工作实际,从优选聘基层党组织中的“法律明白人”“村居法治带头人”等20人担任特邀调解员,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的优势,努力营造“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法治氛围。
“干”字当头践职责担使命
从事执行工作的7年间,朱凯时常以“白+黑、5+2”的高强度非常规工作模式,狠抓执法办案,将执行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促进执行工作良性循环。结合江城县法院工作实际,首次推行“询价议价+网络拍卖”的财产处置模式,积极探索1元起拍、打包拍卖等处置方式,极大缩短财产处置周期,执行质效连续三年排名全省法院第一。
“作为一名法官,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为民情怀贯穿办案全过程,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朱凯说。
朱凯坚持抓前端治未病,把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置,通过组织共建、业务共促、活动共联,有效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合理制定《“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三年实施方案》,全力助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秉持“留人留情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以司法之力筑牢江城坚实的生态保护屏障。
他乘“枫”而上,主动带头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和诉源治理大格局,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积极助推“无讼村组”创建,用实际行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村规民约,法治犹如澜沧江水,深深融入江城发展的血脉。充分利用在15个村(社区)建设的“村社型”非诉联动中心,建立健全“法官+综治网格员”工作模式,以社会公德、公序良俗、血脉亲情为切入点,从根源上有效化解矛盾双方的心结,真正做到“无诉讼、共调解、止纷争、促和谐”。
朱凯带头落实与相关部门共同签署的《江城传统村落与李仙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充分运用在法庭挂牌成立的“茶法绿网”环资审判多元共治工作站,主动协调村委会设立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服务站,及时发布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 并立牌公告,有效制止破坏传统村落的违法行为,持续以合力构建江城传统村落与23条四级河流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新格局。聚焦象损诉源治理,着力构建“法院+N”的象损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协同联动聘请特邀调解员化解各类象损保险问题,合力建设“牛饮三江·象往生活”美丽和谐幸福江城。
“实”字托底抓落实铸品牌
朱凯始终立足法定职责,准确把握上级整体工作部署要求,深化便民利民举措,全力多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解锁为民服务“幸福密码”。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主动与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沟通签署《联动共建机制协议》,营造相互“借力”、形成“合力”的良好工作氛围,实现“一庭两所一中心”工作联动常态化,凝聚纠纷化解合力,推动多发性、爆发性、群体性纠纷“一站式”实质化解。针对在工作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司法建议方式开出“良方”,服务党政部门科学决策,锤炼良法善治的“铁臂硬肩”。
朱凯始终秉持“如我在诉”和“小案无小事,小案不小办”的理念,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调解优先”原则,常常以“流动法庭”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院落庭院、群众家门口等,实实在在为民解难题,真真切切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化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大力推行“指尖”诉讼,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网上诉讼服务,让当事人在“家门口”就能参与诉讼活动,“一揽子”有效解决人民群众“问累”“诉累”“跑累”的问题,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度。
新征程上,朱凯将继续努力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的收信人、答卷人,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边疆地区绚丽绽放。
记者 谢玉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