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100多年前,景德镇瓷器就是通过这条水道运往九江,再经九江,销往世界各地。”景德镇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一群研学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驻足昌江古码头遗址,参观民俗展示馆,感受旧时景德镇发达水陆通衢的独特魅力。
作为承载着无数老窑址、古巷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景德镇近年来让历史遗存重焕生机,在守护文脉中注入发展活力,走出了一条“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特色之路。
修旧如旧 古街焕新颜
“你看,这里原来是豆腐店、铁匠铺,那一排有花生店、粮店、柴店……”67岁的徐海林漫步在景德镇市昌江区新枫街道清街,感慨万千。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街坊,对清街数十载的变迁如数家珍:“当年房子破旧不堪,现在重新修葺,但是保留了原貌,让我又看到了儿时的场景。”
![]()
航拍景德镇市昌江区,昌江穿城而过。当地供图
清街尽头,昌江如练,一江之隔便是赫赫有名的御窑厂。明清时期,这里是商船云集的货运码头,景德镇的精美瓷器从这里装船启航,或经陆路运至九江,再沿长江扬帆出海,远销世界各地。
“小时候常见独轮车推着货物沿街而入,到码头装船,为对岸御窑厂运送窑柴。后来周边公路桥梁建成,水路渐废,这片街区也随之萧条了。”徐海林的回忆,道出了古街的兴衰过往。
![]()
市民游客在景德镇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汪晓轩摄
在徐海林等老街坊心中,即便街区衰败,几代人的记忆与数百年积淀的文化依然鲜活,这正是景德镇最珍贵的财富。如何守护清街,让记忆与文化重现光彩?
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当地政府启动清街所在的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如今,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清街6栋重要古建筑及54栋风貌协调建筑已修缮完毕。
青石板路上,数厘米深的独轮车辙依然清晰;砖木结构的老店铺里,陈列着本地手艺人做的瓷器小摆件;民俗展示馆里的老窑具、旧船票诉说着往日繁华;市民游客在体验非遗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老景德镇味道的油条包麻糍。
“我们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让古老建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景德镇市昌江区新枫街道党工委书记雷光斌说。如今,老城区“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的肌理被完整保留,古作坊、民居经修缮后成为展示城市记忆的“文化客厅”,既守住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又蹚出了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非遗传承 古技展新彩
“洒蓝技艺的核心在于‘洒’与‘划’,我先为大家演示一遍。”
景德镇三宝景漂之家一间工作室内,陶瓷洒蓝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章晨,正向一群外国艺术家展示非遗技艺——洒蓝划花。
只见章晨手持注满蓝色釉浆的小洒壶,一边转动素胚,一边轻吐气息,釉浆通过竹管均匀吹附素胚表面。反复20多次后,釉浆如星雨般洒满素胎。随后,章晨手持刻刀,在素胚上雕刻,一个福娃图像渐渐成型,引得现场阵阵惊叹。
![]()
章晨正在进行洒蓝划花创作。人民网 孔文进摄
洒蓝是明代宣德时期由景德镇御器厂创烧的单色釉,为皇室御用品种,清代工艺臻于成熟,现存洒蓝瓷器作品多为清代烧制。
“如果在传统洒蓝工艺上,加上自己擅长的划花装饰,以线条表达别样的洒蓝之美,肯定会很有意思。”2016年起,受导师启发,章晨发挥自己的工艺美术特长,调配独特配方,将600年前明代的洒蓝技艺与1000年前宋代影青划花工艺相融合,通过艺术加工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
“刻好的图像,经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12小时,冷却12小时。瓷土胚上的天蓝色便会幻化成宝石蓝,特别漂亮。”章晨对每一个步骤都细致讲解。
![]()
洒蓝作品。受访者供图
“目前洒蓝划花的作品,一类用于收藏和观赏,另一类是实用型洒蓝艺术器皿类设计作品,如茶壶、盖碗、茶杯、茶叶罐等,比较受中青年群体的喜爱。”章晨介绍。
在景德镇,像章晨这样的传承人还有很多。据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统计,该市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248人,是全国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最多的地市。
将泥料放在轮车上借旋转之力拉成坯体,凝神聚气用绣花针为瓷坯刻花……一项项陶瓷非遗技艺在景德镇古窑、御窑等地成功复活。
大明成化年间的素三彩鸭、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青花折枝花卉纹如意形枕、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这些蕴含非遗技艺的陶瓷珍品,被注入现代创意,制作成微缩的文创产品,随着游客,走出景德镇,走向全世界。
点火复烧 窑火传千年
“点火咯!”“开窑咯!”
两句口号相隔五天,见证了景德镇明清御窑风火窑古窑复烧成功的壮观场景。
近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明清御窑风火窑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游客共同将火把投入窑中,瞬间引燃窑内窑柴,千年窑火再度熊熊燃起。
历经五天五夜烧制,开窑嘉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手持太平钩,一同敲开风火窑窑门。当一件件带着窑火温度的瓷器被搬运出窑时,现场观众惊叹不已,纷纷用镜头记录这“开窑见宝”的珍贵瞬间。
![]()
古窑开窑仪式现场,引得游客争相留影。人民网 孔文进摄
这只是景德镇历代瓷窑复烧的一个缩影。走进古窑民俗博览区,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错落分布,宛如一幅古代陶瓷烧制的“微缩史卷”。
“近年来,我们先后复建复烧了13座历代典型制瓷窑炉。”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介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保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我们通过古窑复烧再现传统技艺,向世界生动讲述陶瓷故事,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古窑景区拥有完整的手工制瓷体系,已成为一座“活”的博物馆,常年开展传统柴烧瓷窑烧窑活动,以复烧的窑火再现景德镇传统柴窑烧成技艺。从御窑厂遗址到系列窑址,当地坚持“修旧如旧”,让遗址“说话”,活态展示历史文化风貌。
千年窑火从未熄灭,陶瓷文化从未中断。在景德镇,古街、古技、古窑的新生,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这片浸润着陶瓷文化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千年瓷都”的新时代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