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城市里的幼儿园总会上演相似的画面。
活动室里整齐摆放着塑料盆,孩子们穿着统一的园服,端着温度刚好的温水走向坐在小椅子上的爷爷奶奶。
稚嫩的小手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背上轻轻拍打,动作生疏却带着几分认真,而家长们则举着手机,镜头紧紧跟随着孩子的每一个动作,生怕错过 “陪长辈尽孝” 的珍贵瞬间。
有些幼儿园还会组织 “亲子爬山” 活动,要求家长上传孩子搀扶老人登山的照片。
三年,年年如此的 “敬老作业”,不少家长反感。
![]()
他们生出疑问:难道尊敬长辈,只能靠节日里的固定动作来体现?
不可否认,幼儿园借助重阳节布置敬老作业的初衷值得肯定。
重阳节作为传统敬老节日,本是传递孝亲文化的良好契机,通过具体活动让孩子感知“敬老” 的含义,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感染力。
但当作业变成 “年年都如此” 的固定套路,就不对劲了。
“每年都是泡脚、按摩、爬山这老三样,孩子刚开始还觉得新鲜,现在一到重阳节就问‘是不是又要拍照片了’。” 一位大班孩子的妈妈无奈地说。
![]()
她记得去年重阳节,为了完成 “陪长辈爬山” 的任务,全家特意请假去郊外的公园,老人身体本就不太好,爬到一半就气喘吁吁,最后只能在山脚的凉亭里摆拍一张照片。
“感觉不是在教孩子敬老,而是在完成一项必须打卡的任务,失去了本该有的真诚。”
确实是,很多时候,有的孩子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泡脚时心思全在旁边的玩具上。
有的家长为了拍作业视频,特意让老人配合摆拍,反而让敬老成了一场 “表演”。
这样的节日仪式,不仅没能让孩子真正理解敬老的意义,反而可能让他们形成 “只有节日才需要尊重老人” 的刻板认知。
幼儿园试图通过活动让孩子理解 “敬老” 的含义,却忽略了日常细节也可以敬老。
比起在节日里刻意安排泡脚、爬山,平日里让孩子帮爷爷奶奶递双拖鞋、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在吃饭时主动给长辈夹菜,这些不经意的小事更能让敬老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更深层的问题是,现在很多教育活动都陷入了“节日依赖症”。
![]()
除了重阳节的敬老作业,植树节必须让孩子种棵树,母亲节一定要画张贺卡,中秋节就得做个月饼。
这些活动固然能营造节日氛围,却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核心 —— 融入日常。
敬老从来不是重阳节独有的主题,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吃饭时给爷爷奶奶夹菜,出门时帮老人开门,听长辈说话时认真倾听,甚至只是在老人疲惫时递上一杯热水。
这些无需刻意布置的 “日常作业”,远比节日里的一次按摩更能培养孩子的敬老习惯,因为真正的品德修养,从来不是靠某个特定日子的 “打卡” 来完成的。
![]()
今年重阳节,很多幼儿园作业变了。
有的组织孩子采访爷爷奶奶的童年,用画笔记录下老人口中的往事。
有的让孩子和老人一起包饺子,在分工协作中感受亲情。
还有的鼓励孩子为长辈准备一份 “专属礼物”,可能是一幅画、一首儿歌,或是一个简单的拥抱。
这些没有 “标准答案” 的活动,反而让敬老的意义变得更加鲜活。
重阳节的意义,从来不是用统一的动作证明对长辈的尊敬,而是让每一代人都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传承的力量。
当 “敬老作业” 卸下形式的枷锁,回归情感的本质,才能真正在孩子心中种下尊重与感恩的种子,让这份温暖跨越节日,融入生活的每一天。
当敬老从“节日任务” 变成 “生活本能”,孩子才能真正懂得尊重长辈的含义,而这样的教育,远比每年重复的泡脚、按摩更有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