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的败局已经明明白白摆着了。底下的各路将领都开始为自己找后路:有的死心塌地跟着老蒋一条道走到黑,有的看透了形势,干脆带着队伍起义投诚。
可张发奎偏偏不走寻常路——既不起义,也不跟着老蒋跑。等老蒋彻底败了,他直接溜去了香港,至于国民党的烂摊子,他是半点不想再掺和。
![]()
张发奎在国民党里混了这么多年,威望和地位都摆在那儿。有位粤军名将琢磨着要起义,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该找张发奎问问主意。没想到这步还真走对了,张发奎直接跟他说:“起义这路子可行!你要是真投过去了,就去找剑英,咱们都是老兄弟,他肯定会照拂你的。”
张发奎为啥说和叶剑英是“兄弟”?这事儿到底后续咋样了?咱们慢慢聊。
先说说张发奎的出身。他打小在农村长大,上过私塾和高小,后来实在没法子才辍学,跑到广州当起了学徒。那年代,穷人想有条出路,当兵算是个靠谱的选择,张发奎就这么穿上了军装。
参军后他也没放弃学习,又接着读了小学、中学,眼界和能力都跟着提上来了。当时社会乱得很,仗打个没完,张发奎跟着部队参战,每次任务都完成得漂漂亮亮,本事被上头看在眼里,职位一路往上提,慢慢就成了能挑大梁的人物。
他和叶剑英的交情,得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说起。1925年,粤军第一师扩编,改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张发奎的职位也跟着动了,先当独立旅旅长,没多久就升了师长。
1926年的汀泗桥战役,张发奎可算是出尽了风头。战斗一开打,两边就拼得你死我活,伤亡都不小。张发奎瞅准机会,半夜带着人摸过去,在铁桥那儿搞夹击。敌人压根没防备,腹背受敌之下,很快就撑不住了。张发奎趁热打铁拿下汀泗桥,打了场漂亮的胜仗。
![]()
可敌人哪会甘心?紧接着在贺胜桥又摆开了阵势,两万兵力早早就布好了防线。张发奎没含糊,带着队伍直扑过去硬刚。这场仗打得同样惨烈,但终究是张发奎更胜一筹,顺利拿下贺胜桥,立下了大功。
这两场胜仗一打,不光张发奎名声大噪,整个第四军都成了响当当的“铁军”。之后张发奎更是顺风顺水,胜仗一个接一个,先当第四军副军长,转年就坐上了军长的位置。
再说说叶剑英。他打小就爱读书,受革命思想熏陶,心里早早就埋下了报国的种子。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就一门心思搞革命,后来进了粤军,凭着一身本事当上了要职。
在粤军里,叶剑英打仗勇猛,军事能力没人不服。黄埔军校创办的时候,他还被请去当教授部副主任。作为教官,他讲课有一套,学员们都服他;军校筹办的时候他出了不少力,讲兵器学课程更是深入浅出,在军校里威望极高。
老蒋也看重他这人才,可叶剑英心里装着的是救国救民的大业,跟老蒋的路子越走越远。后来他干脆公开跟老蒋对着干,通电反蒋。巧的是,张发奎也跟老蒋不对付,就邀叶剑英来第四军当参谋长。这么一来,俩人的交情就更深了。
也就是在这期间,叶剑英偷偷联系上了我党,一心想加入。我党当然欢迎,但考虑到当时的局势,没公开他的身份。他就继续留在国民党部队里,暗地里给我党帮了不少忙,创造了不少便利条件。
![]()
说回找张发奎问主意的那位粤军将领——吴奇伟,他早年还是张发奎的部下。吴奇伟也是军校毕业的,一身军事本事,指挥作战的能力在一次次打仗中练得炉火纯青。
刚参军的时候,他也揣着报国的心思,跟着上级好好干。汀泗桥战役里,他也立了功,之后表现一直不错,职位也慢慢升了上去。一开始他跟着国民党干,可架不住国民党一路溃败,内部又乱糟糟的,他心里也犯起了嘀咕,琢磨着该选条正路走。
他跟张发奎的交集,是在张发奎当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时候——吴奇伟成了他手下的人。一起共事的时间不短,吴奇伟打心底里佩服张发奎,一直对他很敬重。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吴奇伟早就不是当年的小军官了,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可老蒋这人心眼小,只看重自己的嫡系部队。吴奇伟是粤军出身,在老蒋那儿始终没得到真正的重用,还总被排挤。后来解放战争都没让他参与,吴奇伟心里更清楚,不能再跟着国民党混了。
当时不少国民党将领都被老蒋忽悠了,觉得要是起义投了我党,肯定没好果子吃,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吴奇伟也犯嘀咕,就跑去问张发奎的意见。张发奎听了他的想法,直接给支招:“真要是投过去后日子不好过,就去找叶剑英。你们都是第四军出来的老熟人,他肯定会帮衬着。”
![]()
没多久,吴奇伟就带着队伍起义了。果然,叶剑英没少关照他,我党也对他很优待,压根不是老蒋说的那回事。后来吴奇伟还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里,也算发挥了余热。
值得一提的是,吴奇伟在抗战时期可是响当当的抗日名将,为打鬼子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就说万家岭战役,大伙可能更熟悉薛岳,但吴奇伟作为前敌总指挥,同样功不可没。
他虽是国民党将领,可打鬼子的时候从来不含糊,次次都冲在最前面。有一回他正跟欧震打电话,敌机疯狂轰炸,他愣是没躲,一直坚守岗位,直到电话没法打了才停。
还有一次,日军占了九江后,凭着装备优势大举南下。形势危急,吴奇伟赶紧带着队伍反攻,硬生生跟日军拼了四天四夜,总算把敌人的进攻势头给压下去了。日军损失惨重,也给咱们其他部队创造了有利的作战条件。可惜的是,1953年,吴奇伟在北京病逝了。
![]()
再说说张发奎,他最后还是去了香港。我党当时也尽力争取过他,可他终究没选择留下来,就这么在香港安了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