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10月23日,记者走进常熟海事局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长江常熟段的实时画面不断切换,指挥中心副主任胡军辉看向墙上的应急处置流程图说:“每一次成功的救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翻开值班日志,一段红色标记的记录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
2023年12月21日下午3时06分,一声巨响打破了江面的平静。韩国籍化学品船“新光明”轮突发爆炸。事故发生时,该船载有22人,爆炸导致货舱破损,随时可能发生二次爆炸,情况万分危急;接报后仅2分钟,常熟海事立即响应,仅用1小时22分钟,便将事故船拖至安全水域,整个处置过程高效有序,未造成人员死亡、水域污染或断航。
这场成功的救援,正是常熟海事局创新推出的“快字当头、功在平时”应急搜救工作法的生动实践。
长江常熟段,潮起潮落,船舶如织。这里是长江重要的感潮河段,四条分支航路交汇成复杂的“五指”水道,日均船舶流量高达2700艘次,高峰时可达5000艘次。
在这片繁忙的水域背后,是常熟海事局对水上安全的不懈坚守。近年来,该局总结凝练工作经验,创新形成“快字当头、功在平时”的应急搜救工作法,以高效响应和扎实训练,筑牢长江航运的安全防线。
“快”是响应速度,更是系统能力,贯穿于预警、指挥、联动、处置的全链条。
在“警情快感”方面,常熟海事局整合CCTV、无人机、VTS、智汇江海等平台,实现对重点水域的全天候、全覆盖监控。一旦发现船舶异常行为,系统立即告警,值班人员第一时间提醒纠正。此外,与气象部门共建的沿江监测站点,使恶劣天气预警响应更加及时精准。
在“指令快传”方面,常熟海事局推动“扁平化”管理和“三中心”机制建设,整合海事、公安与社会救援力量,实现统一调度、快速响应。增配的无人机救生圈、智能救生艇等新型设备,进一步提升了救援效率。
在“处置快达”方面,救援力量不仅到得快,更打得赢。近年来,常熟海事局先后成功处置“安贝钻石”轮失控、“新光明”轮火灾爆炸等多起险情,累计处置突发事件185起,救助遇险人员1871人,协同救助伤病船员46人,应对极端天气115次,疏导船舶24300余艘。
“现在海事部门的气象预警和交通管制信息非常及时,通常在强对流天气来临前两三个小时就能收到,帮助我们提前选择安全水域避风避险。”一艘停靠重件码头的船舶上的船员向记者表示。
“功”在平时,反复练、练反复,这是常熟海事局日常工作中一贯秉持的理念。
“训练多一秒,救援就多一分保障。”胡军辉向记者介绍,“快”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与积累。“我们坚持‘每周桌面推演、每月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水上搜救、防污染、大桥防碰撞、雾航等综合演习,通过无脚本演练、桌面推演和险情处置培训,不断提升一线人员的实战能力。”
此外,常熟海事局持续加强与社会救援力量的联动。2023年8月,常熟市成立长江水上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压实涉水单位责任,建立联防、联动、联处机制。在“新光明”轮事故中,环保、水务、消防、边检等多部门协同作战,形成救援合力。
创新不止步,守护不停歇。胡军辉表示,“未来,我们计划统筹建设水上搜救装备设施,建立统一的化学品运输风险防范与污染应急机制。”
每一次成功的救援,都是对“快字当头、功在平时”理念的最好诠释。“我们将继续以‘拉得出、打得响、救得下’为目标,守护好这片水域的安全。”胡军辉说。
江水奔流,舟行不息。常熟海事局将以智慧与汗水,做到“三极”——管理极简、能力极限、服务极致,实现“三进”——文化进取、考核进位、创建进级,积极贯彻落实江苏海事局“创造性奋斗、创新性发展”理念,为“水运江苏”建设保驾护航,为建设更安全、畅通、绿色的黄金水道贡献海事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