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末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央行行长释放了重磅信号: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这一政策针对疫情以来特定违约情况且已还款的个人,其不良信用记录将不予展示。
![]()
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社会关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房贷逾期率已升至2.78%,连续三个月未还款的“断供者”人数突破187万,同比增长35.6%。与此同时,全国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达8亿,其中至少1.2亿人存在逾期或欠款问题。这场波及广泛的信用危机,终于迎来了政策层面的积极回应。
NO.1|壹
新政核心:一次性的信用救济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明确表示,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核心内容是:对新冠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这项措施计划于明年初执行,目前正在进行技术准备。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个人将获得信用修复的机会,不良记录将不再成为未来经济生活的障碍。
政策有明确适用范围:必须是疫情以来发生的违约,违约金额在一定限度以下,并且逾期贷款已经全额偿还。这些限制条件体现了政策既要有温度,也要保持信用体系的约束力。
此项政策的推出,有着严峻的现实背景。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住房贷款风险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国房贷逾期率达到2.78%,较2024年同期上升0.82个百分点。更触目惊心的是,连续三个月未还款的“断供者”人数已突破187万,同比增长35.6%。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大量家庭因收入不稳定、房价下跌沦为“负资产”而面临的巨大信用危机。央行此举,正是为了给这些“努力向上的人第二次机会”。
![]()
图片来源:合肥楼市航拍
NO.2|贰
影响深远:购房者与房地产业的双向奔赴
对购房者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信用重生”机会。信用记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经济身份证”,一旦有污点,将在贷款、求职甚至租房等方面处处受限。新政为符合条件的个人移除了这道障碍,使其能够重新获得正常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为未来再次申请房贷留下了可能性。这无疑将缓解部分群体的财务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消费信心。
对房地产业来说,新政是一剂旨在稳定市场预期的“预防针”。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全国超过150个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跌,2025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房价平均降幅达18.7%。断供潮的蔓延会加剧银行系统的风险,并进一步冲击市场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此次信用救济政策,并非直接补贴购房者或托底房价,而是通过阻断信用风险传导链条,防止因恐慌性抛售或断供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为市场企稳创造条件。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根治“断供”痼疾的关键仍在于恢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经济增长动能。2025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3.1%,低于同期CPI上涨的3.8%,实际收入承压,尤其是25-35岁年轻人失业率高达8.9%的现实,才是问题的核心。
NO.3|叁
结语
此次一次性信用救济政策,是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人性化探索。它回应了后疫情时代特定的社会痛点,体现了政策层面对民生困境的体察。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落地执行的“精度”与“温度”。政策应力求流程简化、透明可预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将好事办好,避免给申请人增添新的负担。
第一房智库观点:
我们认为,信用修复是必要的“止损”,但绝非“万能钥匙”。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本问题在于供需关系与居民支付能力的错配。稳住经济大盘、切实提升居民收入、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才是化解房地产风险、重建市场信心的治本之策。新政为市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但各方不应抱有幻想。对于购房者,我们呼吁珍惜这次信用修复机会,同时理性评估自身负债能力;对于政策制定者,我们期待后续能有更多直接减轻居民债务压力、刺激内需的“组合拳”出台。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数百万背后的家庭真正“有救”,推动房地产市场走向健康平稳的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