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妈,我想看动画片!"
当你把手机递给孩子的瞬间,可曾想过这个看似无害的动作背后藏着多少隐患?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宝宝巴士APP广告事件,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
02
近日,有网友反映,家里有一部手机,莫名多出了很多陌生软件。
由于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所以这部手机主要是孩子在用。
询问过后才知道,孩子在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会跳转到含有成人内容、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
![]()
孩子太小,不会关闭,可能误点了这些广告。
如果是育儿有关的广告,倒也可以理解,可这些广告内容非常低俗,根本不适合孩子看。
后来,宝宝巴士的客服解释:非会员状态下,APP内确实会展示由第三方平台投放的广告,但平台会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监督。
至于家长担心的低俗广告,应该是审核过程中存在疏漏,属于“异常情况”,将反馈至技术部门进行排查处理。
![]()
目前,宝宝巴士已经公开道歉,并作出了如下的决定:
1、第一时间下线了相应平台上的所有广告,并及时与平台沟通,完善广告主的审核和屏蔽机制;
2、针对广告平台无法监控的广告主,宝宝巴士自行研发了广告强制拦截功能,对其实施强制拦截。
03
宝宝巴士的两次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甩锅操作。
先是说"审核疏忽",后来说"第三方问题"。
但细想就会发现,免费模式下强制展示广告的设置,本质上就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当成了赚钱工具。
像宝宝巴士这样的APP,仅广告业务就可能带来数千万年收入。
更让人气愤的是,主流广告平台明明有"少儿不宜"的筛选功能,为什么这些擦边内容还是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儿童面前?
这次事件也暴露出儿童数字产品的三大监管黑洞:
1、广告审核形同虚设,对软色情等擦边内容识别率极低
2、跳转下载没有二次确认,小孩子一不小心就会被套路
3、出了问题就甩锅,让家长和第三方背锅
![]()
04
宝宝巴士,变成了“成人巴士”。
这种失责,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问题。
平台方必须建立独立的儿童广告审核标准,不能什么广告都接。
监管部门应该升级技术手段,对儿童APP进行24小时监测。
家长则可以采取"白名单+青少年模式"的双保险策略。
![]()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法国有款儿童APP就做得很好,所有广告必须经过教育专家人工审核,而且不能设置外部链接。
这种做法虽然麻烦,但确实能保护好孩子。
想想看,我们在APP里给孩子挑选识字卡片的时候,给孩子找童话故事的时候,给孩子找儿歌听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被不良信息"启蒙"。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保护孩子的网络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毕竟,我们给孩子手机是想让他们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商业套路洗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